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期待更多“科普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包雍尔     2023-09-19 14:46 | |

方翔/文

近日,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与一名中学老师关于科普的对话,在网上引发关注。金涌院士在分享这段经历时表示,科普也需要创新,要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

科普,既要对科学知识进行诠释,也要做好科学知识的“搬运工”。在这个方面,科学家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科普巨作。上周末,在202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等讲述了精彩的科普故事。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上海的科普活动达到了2000余项。

科普的意义在于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提升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人能够关注科学话题。从过去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的澡盆,到现在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等等,短视频等形式结合了画面、讲解、配乐、剪辑等多种元素,让“活”起来的科学知识“火”起来。《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抖音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不少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

如果说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那“科普家”则是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让更多人立志成为科学家。曾经有人在金涌院士的科普短视频评论区问:“你讲了半天,我还是没懂怎么办?”金涌院士回答:“那你考我们清华大学,等你博士毕业的时候你就懂了!”

科学与科普的交汇,会让创新之花更美绽放。期待着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普家”,激发更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地投身科技创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