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盖山下,故乡的人们,已经做好了迎接他的准备,迎接谢晋百年诞辰。
今年11月21日是电影艺术家谢晋一百周年诞辰。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红色娘子军》《牧马人》《芙蓉镇》等36部优秀影片。
我追随着谢晋的脚步,来到杭州湾南岸,来到他的故乡,上虞谢塘镇。谢晋故居是一幢明清风格的两层小楼,隐匿在四周民居中。每当谢晋回乡,这里炊烟袅袅,酒菜飘香,回荡着谢晋爽朗的笑声。向西而望,夏盖山孤峰兀立,谢晋深情地凝望着,心如潮涌。
夏盖山海拔不到170米,在群峰争秀的浙东,犹如小家碧玉。大禹治水时,东巡登临夏盖山。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将这座山叫作夏盖山。因为大禹的巨大身影,这座娇小的山丘有了俯视苍茫的精神高度。这里是谢晋童年的乐园,他喜欢到田野里抓蛐蛐,喜欢与小伙伴跑到夏盖山上捉迷藏。他在母亲的带领下,挤在人头攒动的大人堆里看戏。母亲给谢晋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讲东晋太傅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
我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山林沉浸在一片寂静中。夏盖山巅,向南远眺东山。东晋危难之时,谢安东山再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举击败前秦百万大军。谢安被后人奉为“东山谢氏”的始祖,谢晋是谢安的第54代孙。祖父给他取名谢晋,号淝捷,希望这个新生儿可以效仿祖先,成为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
夏盖山的风从杭州湾吹来,呼啸着,有些苍凉,有些悲壮。谢晋在春晖中学读书期间,多次听闻谢塘爱国青年登上夏盖山。他们在夏盖山石壁上,刻下了“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等铿锵大字。
“还我河山”的怒吼,被刻在风的骨髓里,恒久回荡在夏盖山上。我怀揣着一颗敬畏的心,抚摸这些遒劲的摩崖石刻。我相信,谢晋也抚摸过。故乡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谢晋的精神资源,谢晋的作品始终融汇着浓郁纯粹的家国情怀。
我走在谢晋曾经走过的石板路上。错落有致的屋舍、商铺,干净的街道,小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都像是往日的片场,上演着一幕幕关于谢晋的人生光影。这里,谢塘人把一个老粮仓打造成为“晋生星片场”,来纪念这位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人。
家乡人们都记得,每年谢晋都会携家带眷,回到谢塘的老屋小住。喝他最喜欢的女儿红,吃他最喜爱的豆腐干。他把老家比作港湾,累了,就来这里歇一歇,迷惘了,就到东山走一走,然后再养足精神恢复体力再出发。他还让儿子谢衍拍摄了反映家乡黄酒酿造历史的影片《女儿红》,并将首映式放到了家乡上虞。
漫步谢晋电影艺术馆,我看到七十多岁的谢晋戴着宽边眼镜、身着黑绿色条纹T恤,头微偏、眉轻蹙,神情专注地看着摄像机镜头,一只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控镜头。这是谢导拍摄《鸦片战争》的工作照。这时,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我仿佛看到谢晋笑了笑,爽朗地说:“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在谢晋沉静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对电影的高度热爱。我看着谢导电影成长的,是谢晋电影的忠实观众。他在每一部电影中倾注了最大的激情,如同一次次生命的燃烧。在其古稀之年,谢晋依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无论有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能使他放弃。这种担当与执着,不正是故乡东山谢氏家族远古基因的一脉相承吗?
谢晋始终以家乡为傲。他一生兜兜转转,最终离不开家乡这块土地,犹如风筝,飞得越高,家乡却一直拽着那风筝线。“我从家乡出发,也一定会重新回到家乡。”
夏盖山下,故乡的人们,已经做好了迎接他的准备,迎接谢晋百年诞辰。(胡圣宇)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