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上周末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等国内十大美术学院34位教师的34件(组)最新力作。展览以“所见与未见”为主题,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充满激变。
本次展览中,与绘画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边界消融成为雕塑家同时是美院教师自省的起点,也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通过作品物质形态的所见,来呈现、反映、传达视觉所未能见到的精神和思想情感。展览总策划曾成钢认为:“这次展览如同探险家般踏上未知的征程,突破边界,为中国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力。”
图说:蒋铁骊《一次纪念1》
策展人傅军把此次参展作品归纳为写实雕塑的当代演变、形式语言的深入探索、材料媒介的观念表达、传统题材的现代转换四大面向。创作者有着教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面对学子,他们是教书育人、解疑释惑的师长;面对艺术创作,他们又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艺术脉络的雕塑家,他们肩负着教学与创作的双重责任和使命,所以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认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了解中国当代雕塑现状不少具体而又真实的线索,更为探讨中国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和思考的支点。“雕塑艺术发展到当代,已经不再是为了实现物象造型的再现记录功能,也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审美功能,从深层次上来说,当代雕塑更多是借助‘雕塑’的问题在讨论人性、生存、发展境遇、未来建构等等各种现实的或者精神的等不可见的议题。”
重视体验与现场的感受让当代雕塑的现场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次展览的地点是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策展团队充分利用场馆空间,为每位参展雕塑家的作品既相互关照又相互独立的场域,让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观众可以沉浸式观展,雕塑与空间关系的拓展,打造了多元的公园文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观看当代雕塑的窗口,为市民游客提供社会美育的作用。
开幕当日的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所见与未见”主题展开积极研讨,深入交流分享观点,有专家提出,“艺术无界限”,不要给雕塑设置影像、装置这样的形式边界。也有专家提出,艺术的边界在当下不要再提及。雕塑原本是讨论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此次展览的名称——“东西南北中”就是一种汇集讨论各种观点的激荡。(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