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千山翠幕叠苍云,央视纪录片《翠云廊》尽显生态之美、文明底蕴

来源: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李元春     2024-02-20 20:20 | |

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难于登天的古道之上为何古柏成荫,郁郁葱葱成就一片翠云之廊?千百年寒来暑往,日月更替,这片翠云廊见证了怎样的人文盛景、山川变迁?

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策划、制作、播出的纪录片《翠云廊》已于CCTV-9播出,细述千年蜀道上的翠云廊,再现其前世今生,以及与之共生的生态、文化与文明。

生态之美彰显家国风貌


纪录片《翠云廊》以5集篇幅为古蜀道上的翠云廊作传。这是古蜀道上的一串明珠,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为中心,呈人字形三线分布:北至昭化,西至梓潼,南至阆中,绵延数百里。在这片古柏丛生的树群聚集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灵动之美正悄然上演,诠释着铭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古柏成群处有和谐之美。片中对翠云廊和古柏的前世今生作了细致梳理,自战国时期作为“行道树”栽种于此,其中年龄最大的柏树已有2000多岁。但成群的古柏并非孤零零地存在于翠云廊的道路两旁,他们在人类的种植下生根、成长,亦能够作为保护路面、标记里程、指明方向之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修栈道的“战备树”。

《翠云廊》对这份和谐美的呈现,在于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悠久传统,也在于从古至今以自然为友、以自然为师的人文风貌。

翠云绿廊中有灵动之美。正如《翠云廊》片中所呈现,古柏历经数千年,仍然郁郁葱葱绵延不绝,显露出灵动与活力的生命美感,与数千年来的养护密切相关。这一奇观的背后,是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历代官民对古柏的各项保护举措。一棵棵千岁高龄的古树的成长,是古时官民互相监督的制约保护,也是现代背景下“一树一策”的科学保护措施和深入人心的生态理念的推广。

这份灵动之美自数千年前跨越而来,由无数守护者接力浇灌而成,既是一幅体现家国风貌的生动画卷,也是记录生态保护经验传承的岁月史书。

文明底蕴源自文化传承


回眸过去,着眼未来,文明在历史的长久洗礼中由无数细节孕育而成。《翠云廊》的纪录视角对准的是翠云廊的前世今生,讲述的是发生在这片绿荫古蜀道上的千年过往和雨雪风霜,更是驿、铺密集的实用性质解读,古蜀道对文化、商业的影响以及史家、诗家的轮番登场。这份华夏独有的人文风韵历久而弥新。

翠云廊古蜀道见证了蜀地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历史。《翠云廊》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了一名“铺兵”的工作日常。为了快速有效地传递公文,历朝历代都选择在这条路上,密集地设置了驿站和急递铺,每一二十里一铺,三四十里一驿。一份份或急或缓的文书资料自这条道路通往全国各地,勾连起了政务通畅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翠云廊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情气质都受到了古蜀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既有不同文化风格的文物器件,也有古往今来人们开窟造像的佛教文化遗存。南北文化的交融,民生性格的爽朗,巴蜀艺术的繁荣,都与这条蜀道有关。

而在史家与诗家的笔下,翠云廊这段古蜀道上的一串明珠更是绽放着夺目璀璨的光辉,照耀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底蕴。唐玄宗的赋诗,李白、杜甫、陆游等人的创作,经由《翠云廊》的内容复现再次与观众见面。一条古道,一片绿廊,《翠云廊》所呈现和讲述的并非一段段刻板的历史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文脉络。经由纪录片的方式,这段记录的影像和这些讲述的文字从数千年文明中汲取生命力,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动人风韵。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