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可以停留,那么博物馆必然是它最常驻足的地方。城乡的变迁、岁月的痕迹、旧时的记忆在固定的空间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幅字画、一只木箱、一朵窗花……桩桩件件,被时光沉淀成一代人的乡愁。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在博物馆里,细细聆听思乡人的浅吟低唱。
徽州梦
“老来无计解乡愁,遥望家乡任泪流。梦绕魂牵桑梓地,绵薄敬奉润徽州。”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新近开馆的徽州乡愁博物馆跃升文化新地标。馆墙上的这首《乡愁》诗,作者正是馆藏文物的捐赠者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文物鉴藏家程道德。
图说:徽州乡愁博物馆
作为黄山首家乡愁博物馆,徽州乡愁博物馆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大位故居和程氏三宅,紧邻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安徽省历史文化名街隆阜老街以及“徽州文化第一村”篁墩村。“书院文化 滋润徽乡”“儒家学术 远播世界”“徽州中医 悬壶济世”“皖人书画 璀璨纷呈”“游子思乡 故里永昌”六大板块,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徽州大地的神奇。
这座以“乡愁”为名的博物馆,与一个人的乡愁密不可分。今年89岁的程道德,出生在率水之滨、状元故里安徽休宁县,秉承勤学苦读、发愤图强的徽州学子精神,一举考取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桃李天下。同时,他自幼喜爱收藏,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却把自己的工资、讲学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收藏事业中,几十年来,形成了清代科举制度文物、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等几大藏品体系。
图说:徽州乡愁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徽州的厚重文化
“去年秋天,我们来到程先生位于北京西三旗的家中,进门落座,开门见山说‘我们寻宝来了’。先生笑而不语,很快搬来了一件件、一捆捆古籍、文书、字画。”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胡宁回忆,当众人提出“能让这么多宝贝回徽州老家吗?我们想在屯溪建一座乡愁博物馆”时,程道德已经掏出一份长长的目录,密密麻麻地拟好了展陈文案,对于几处笔迹补充道:“有几件藏品,刚刚拍到,还没收到呢。”
最终,怀着对徽州的浓厚情感,程道德将多年收藏的古籍、字画、文书等270余件文物悉数捐给家乡。孙起孟、赵朴初、赖少其、刘开渠、张建中、汪观,一份份墨宝,笔力遒劲,文气沛然;还古书院、紫阳书院、问政书院、碧阳书院,一个个名字,山高水长,古意盎然。
这并不是程道德与博物馆的首次结缘,早在2004年休宁籍在京人士恳谈会上,程道德坦言:“休宁是状元县,历史上出了19个文、武状元。假如能建起状元博物馆,我将捐出收藏的科举文物!”随即就当场捐出包含清代状元捷报的第一批八件文物。后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休宁状元博物馆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馆,成为状元县的文化地标和徽州文化的展示窗口。从学者到师者,从收藏家到捐赠者,程道德在2016年获评“中国好人”,颁奖词如是写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者之风,一诺千金。
事实上,徽州乡愁博物馆的建成也不是程道德“博物馆理想”的终点,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建成中国徽商博物馆。“叱咤明清三百年的徽商历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一笔,我想这个愿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归侨心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乡村农耕文化展示馆、华侨与石雕陈列馆、侨乡货币陈列馆……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被称为中国“展馆之村”,一个人口1400人的村子,打造出了6大系列14大展馆。
今年60岁的吴立群,是一名西班牙归侨,1998年出国,2017年回村,如今担任龙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看来,厚植农遗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凝聚侨资侨智,是乡村发展的关键。2019年起,龙现村立足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优势,拓展乡村文化功能,创新推出“展馆之村”创建。
“镇村之馆”当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龙现的田鱼养殖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有塘就有水,有水必有鱼,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家家户户养鱼如养禽,层层梯田包裹下的村庄,仿佛是一个个田鱼乐园,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也是联合国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实施地。馆内,通过穿越1300多年的稻鱼文化历史,体验一场现代科技与古老农遗文化的碰撞。
图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
织布机、旧畚箕、老农具……在乡村农耕文化展示馆,以发掘、保护和传承收集农耕文化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可以触摸和深切感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愁记忆的历史空间,人们可以在此感受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绵不断、经久不衰。
最具特色的当数侨乡货币陈列馆。龙现是一个华侨村,全村人口14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侨居海外,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32个国家,龙现村也有了“联合国村”的美誉。该馆从“国别”与“货币”的角度切入展示侨乡文化,收藏了当地华侨捐赠的100余国的货币,堪称“世界货币展示馆”。
龙现村的气象研学馆也很特别。该馆是集科普、教育、游览于一体的新型气象展馆。充分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结合等新手段,营造出富有现代科技感的展示空间,通过科学布局,可向人们普及气象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与能力。
图说:青田县龙现村乡情馆
以山为名,因侨而兴,农遗传世,从“中国田鱼之乡”到“中国展馆之村”,龙现村也在探索以“展馆经济”助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这是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截至去年9月底,浙江已建成乡村博物馆692家,一个个乡村博物馆,成为广袤乡野上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异乡情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在江苏苏州吴江黎里古镇,外形在江南的温婉中略显“怪异”的六悦博物馆是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之一。这个展示着美国人杜维明耗时40多年收集的中国民间老物件的博物馆,承载了无数人的乡愁。
图说:六悦博物馆
“六悦”者,眼、耳、鼻、舌、身、心皆愉悦,博物馆名字里藏着的禅意,透露着杜维明最初的欣喜。1981年,年近20岁的美国俄亥俄州青年杜维明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的美国留学生,因为痴迷于中国民间的老物件,从此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轿子、筷子筒、洗脸架、屏风、面具、木窗、中药抽屉箱……在杜维明眼里,这些物件都是中国民俗与中国匠心技艺的体现,一砖一瓦,一笔一画,都是艺术的沉淀,文化的瑰宝。于是,他便开启了寻找和收藏中国民间老物件之旅。
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公路铁路修到哪里,杜维明收藏的脚步就跟到哪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物件他都有兴趣。东西越收越多,杜维明在上海的仓库租了一个又一个。最终,不忍这些收藏品躺在仓库里的他,决定开一个博物馆,让这些老物件跨越时空,和喜欢它们的人重逢。
2017年,六悦博物馆落户黎里,1万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杜维明从中国各地收集收藏的数万件古董家具和工艺珍品,活泼的布展风格,明亮的色彩和老物件的年代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南方的独轮车到北方的马车,从闽南的神轿到中原的官轿,从中药柜到铁皮盒……博物馆很多东西甚至已经很难明确产地、年代、材质、用途,但参观者总能在这里遇见童年,遇见乡愁,也常有研究民间工艺与民俗的专家来到这里,在一个展区一待就是一天。
图说:六悦博物馆展陈的中国老物件
或许会有人说,这些民俗物件的收藏价值并不高,但像这样仿佛把古老城镇民居的精华打包搬进展馆,讲述着过去民间的审美智慧和生活风貌的博物馆,总是让观众觉得亲切和熟悉。老人指着展品说的那句“这个以前我家里也有”,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这里打卡,在这座旧时光的藏宝阁里,寻找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记忆,寻找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吕倩雯 通讯员 程向阳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