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采访第十三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时,一位演讲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增昆。他的演讲笑点不少,泪点也不少。过程的辛酸和不易,让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拥有一腔热忱的坚守者鼓掌。
曾经有人跟他讲过一句话,人大立法非常严谨、严肃,周期长、程序多,非常复杂。人大立法既是马拉松工程,也是绣花针工程,时间漫长,同时程序要求高,非常细致。
赵增昆把云南地方志立法实践比喻为“小板凳安了小靠背”,这个“小靠背”就是有了法律支撑,推进依法治志。“这三四年,我们一直兢兢业业。地方志办是个小部门,能不能给我们这个小板凳,安一个小靠背?”他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各个厅局也非常支持,事在人为,小板凳终于安上小靠背,感觉就是不一样。”立法以后,回头再看,赵增昆发现立法既苦也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法律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云南地方志立法势在必行,结果做得还挺好。
高质量立法最终目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小板凳安小靠背”的意义所在。那如何实现高质量立法,这是听了这个生动而感人的立法故事背后,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个行业而言,立法具有规范、引导、教育、保障等重要功能。立法时,行业不应分冷热。不管是被大众熟知的“热行业”,还是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冷行业”,都应该一视同仁。每个行业,对社会都发挥了作用,作出了贡献。现实生活中,“热行业”,因为关注的人多,立法常常相对更快更多,“冷行业”则相对更慢更难。
应该着力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健全并落实立法工作格局,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贯彻到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项事业。让每一个有需要安小靠背的“小板凳”,都能更轻松。
屠瑜/文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