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城事 > 教育 > 正文

第32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落幕 上海学子首夺金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任天宝     2024-05-29 16:01 | |

  “倒数第二个被报到名字前,我觉得我完了,没想到宣布我是金牌!我太激动了,以至于披着国旗上台领奖时头脑都是空空的……”这个5月,对于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高二(4)班男生徐子杨来说,注定不凡。在5月16日至19日于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32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上,徐子杨一举夺金,也为中国在这一赛事上摘得首金。中国队的另一名选手、上海中学高二(5)班男生夏育嘉也从全球11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胜奖。

图说: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徐子杨 采访对象供图 (下同)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是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一项面向全世界20周岁以下中学生的国际大赛。根据比赛规则,选手们须在4个小时内,从四个题目中选择一题作答,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的任意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写作哲学论文。写作时不能联网、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电子词典等应用软件

图说:上海中学夏育嘉

  “是时候将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作一个更大的‘天下’了,并将我们自己视为一个更加广泛的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这个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文化、遗产与文明组成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主席卢卡·斯卡兰蒂诺说。本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大赛规模大于往届,共有来自52个国家的110位选手参赛,最终评选出2金3银5铜以及37名优胜奖。阿联酋、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巴西、波多黎各等国家都是首次参赛。

图说:中国队领队施璇(中)和两名选手在一起

  对于“奥哲”的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方松华这样阐释:“奥哲”并非决出哪位选手更高、更快、更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反思能力,鼓励年轻人们在思想上展开国际交流。

  从《道德经》到AI “奥哲”考题包罗万象

  “奥哲”考什么?包罗万象!中国队领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施璇告诉记者,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既写入了“奥哲”的宗旨与目标中,还体现在大赛形式与内容中。近些年,中国哲学越来越频繁地作为考题出现。2022年的考题就出自《道德经》“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此外,孔子、孟子、庄子、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也都成为了考题,其中,孔子思想格外受到重视和偏爱,至少出现过3次以上。

  今年的四道题目分别来自四本著作:摩西·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1190年)、弗朗西斯科·德·维托里亚的《论战争法》(1539年)、塞拉·本哈比的《他人的权利:外国人、居民和公民》(2004年)、凯特·克劳福德的《人工智能图谱:权力、政治和人工智能的地球成本》(2021年)。

  不约而同,两名上海学生都选择了第四题作答。“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客观、通用或中立的计算机技术,不需要通过人类指导就能做出决定。它的系统嵌入在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世界中……”根据书中段落,参赛者需要围绕AI在人类社会中应用的科学哲学与伦理学交叉的问题展开思考。

  对于修读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的徐子杨来说,平日里英语写作的机会要多一些。有限的时间内,徐子杨写了3800余字,夏育嘉写了2000余字。不过,施璇坦言,“奥哲”考试,文章长短并非关键,堆砌辞藻不仅不能加分,还会被扣分。主题的相关性、对主题的哲学理解、论证的说服力度、融惯性以及原创性是五大评分标准。

  “很多人习惯性把哲学思维归为文科思维,但哲学论文的写作,完全不同于文学写作,强调的是文章的清晰性与逻辑性,而非文笔的优美、想象力的丰富。”施璇说,徐子杨的论文得到国际评委们一致好评,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论文论点明确、概念清晰、论证有力,具有极高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由文本出发,徐子杨论点是:AI不应该为它所做的一些突破社会规定的事情负责。“我是想要追求创新性的,写作前花了很多时间去优化框架结构,写作完成后还反复检查与打磨。”徐子杨说,他先套用了康德伦理学的框架,阐释了AI如何做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关自由意志经验的三个层面的讨论,认为AI做决定的时候并没有自由意志。“为什么即使AI作为一个没有意志的工具,人类还是会怪罪它?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人类自身的不平等和不理性,需要有一个发泄对象,于是便把情绪发泄给了AI。”徐子杨介绍,他的文章是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逻辑上的闭环。

  为了展现哲学逻辑性强和有趣的特点,夏育嘉在文章里引用到了当代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Chinese room(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它是对于功能主义的反驳,功能主义认为意识是由其功能决定的,那么就可以得出‘只要AI能够在功能上与人类大脑一致,就可以被认为拥有意识’的结论,而这个思想实验则是设想了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借助一份中文的说明书,完美地用中文回答了通过中文提出的问题,但是关键在于他并不理解这一切,而同理AI也不拥有理解的能力。”夏育嘉头头是道。

  施璇说,为了确保大赛公平公正,所有论文全文中不允许出现任何个人相关信息,参赛学生从签到核实身份信息开始,就使用参赛编号来代表,直到最后的颁奖仪式才会出现姓名。

  寻找自己 年轻人爱上哲学的理由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很多不太了解哲学的朋友和同学,谈到学哲学的人,可能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故作高深、不知所云、超脱人间、言必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形象。”施璇笑言,其实,爱哲学的年轻人,不是这样的。

  她自己的经历就颇具戏剧性——从南京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后,她回到家乡上海,在一家外企供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给她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复健休养的几个月中,她忽然意识到,如果意外无法避免,那么是否应该去追寻一些自己更愿意去追寻的事物,才不会后悔?康复后,她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最终以第一名成绩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在北大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又到复旦大学读了博士后。

  “高中时我到文庙淘书,偶然翻到一本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小册子,惊为天人!”施璇说,虽然自己加的是文科,但一直很喜欢数学。斯宾诺莎以几何学方式证明伦理学,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看得她心潮澎湃,也就这样,和哲学“一见钟情”。

  “如今的学生们较少为物质生活而烦恼,因而他们对内心的追问,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也就越发凸显。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们对哲学展露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施璇说,哲学中的确有极为深奥复杂的部分,也包含哲学史方面的研究,真正的哲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以平实的语言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时代等当下所关心的问题给出合理的思考与解释。

  从2018年开始,施璇就是中国队参加“奥哲”的领队、指导教师。令她欣慰的是,从如今的05后眼睛里,她看到自己当年眼里的光。“我特别推荐中学生们尽早去学习哲学,不是去对哲学史死记硬背,而是去学习哲学思维,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清楚理解事物的能力,获得有条理讲话做事的能力。”施璇说。

  “我个人爱上哲学主要源于小时候读的一些入门儿童哲学绘本,虽然具体的内容和背景我已经无法回忆起来了,但我依稀记得是一些关于伦理学的问题,比如‘道德是什么?’‘道德存在吗?’这一类基础的道德哲学议题。”徐子杨说,从小,他就对探寻这种问题的答案、思辨的过程有着强烈的兴趣,并由此展开广泛阅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问题“深不可测”。渐渐地,他的关注重点集中在了道德哲学中的规范伦理学。说起哲学,很多人会将其和“晦涩”相连,而在徐子杨眼中,哲学的美妙,在于拥抱晦涩、接纳深奥的过程。“当一个学习者越深入学习,越会觉得哲学深不可测。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小的切入点出发,来让这团深奥的思想慢慢被抽丝剥茧,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变得明了。”徐子杨说。在学校里,每周的哲学反思论文作业引导他对哲学家在同一论题下进行比较并作出批判性评论,IB课程大量的写作和心灵哲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的课目内容也帮助他锻炼了辩证的思维。

  当被问到为何与哲学结缘,夏育嘉则有着不同的答案。他说:“我觉得没必要一定给入门哲学找一个动机理由,就是喜欢。不过也许是当时对于意识本质一类问题的思考,让我接触到了心灵哲学和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进而再去探索了更多的哲学问题和领域。至于一开始为什么会有这些思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应该还是挺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单一明确的答案。”

  说起平时阅读的哲学书籍,两个男生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徐子杨非常喜欢存在主义,因为这一思想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的推荐读物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名著《存在与虚无》和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2016年出版的哲学史传记《存在主义咖啡馆》。夏育嘉则坦言,平时看书比较随意,有兴趣的书籍都会找来阅读,他觉得哲学阅读不止于读大哲学家的名著,除此以外的一些阅读资料也是很好的辅助读物,因此他推荐了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柯克(Robert Kirk)的论文《The inconceivability of zombies》。“具体的论证比较复杂但十分有趣,可以让我们看到当代对于‘心物’问题这个古老话题的探讨和研究。”夏育嘉一口气抛出一串术语。

  高中生学业繁忙,刚下领奖台,施璇就带着两人急匆匆赶往机场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对于两名男生而言,“奥哲”决赛的经历并不只是写了一篇文章,获得了一份荣誉。

图说:各国选手们与领队们的合照

  “我和德国舍友讨论一些心灵哲学方面的问题时,他给我推荐了一本书,讲述的一种新的内省的方法,让我感兴趣。”

  “我晚上和爱沙尼亚同学分享了我从中国带来的茶叶。”

  “一个黑山同学还告诉我,他非常感谢中国为他们国家修路。”

  “一个列支敦士登同学在用着中国产的手机,他觉得那个手机非常好玩、举着特别酷!”

  夏育嘉和徐子杨向记者描述着短短几天的收获。除了比赛,他们听了不少关于动物伦理、环境伦理等主题的讲座,更交了不同朋友,了解了不同的文化。

  徐子杨说,寒假时,他曾前往哈佛大学开展了历时两周的交换学习,领略了顶尖高校学生强大的思辨能力和即兴演讲水平,收获了宝贵的跨文化、跨年级交流经验。这一切让他坚定了未来的目标——在哲学领域做科研。夏育嘉坦言,虽然没有最终确定,但进修目标大概率也是哲学。

  幸运的是,他们的爱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查文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