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城市空间美起来 > 正文

百年外滩老市府大楼“重生,留住时间的痕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吴旭颖     2024-06-09 12:34 | |


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汉口路合围的上海老市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最近历经了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保护性综合改造,即将要成为全新的城市文化、商业空间。其中,位于二楼的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正在举办主题展。

图说:上海老市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保留内侧立面的“斑驳”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高五层,外立面以造价昂贵的花岗岩饰面呈现出浅米色。附近居民称其为“石头房子”。绕着整个街区走一圈,可以看见百年来不曾“弥合”的“缺口”——位于河南中路一侧及福州路转角处,在这次的改造中以现代建筑手段合围了,轮廓形成了“口”字形。

这座建筑于1914年开始动工,工程持续了四年。最初的设计者、英国建筑师特纳最初就是想将大楼建成一个四方型的围合式建筑。但旋即爆发的一战,令多位参与建设的英国技术人员奔赴战场,又使许多需要从欧洲运抵上海的建筑材料因战火搁浅。人力与物资的双重匮乏,使得建筑师不得不缩减建筑体量,计划中合围的“口”因此有课“缺口”,像是刻意留下了一条“呼吸”的通道,又像在等待着什么。

1949年上海解放,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之后,大楼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这里留下了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工作身影、回响着科学家爱因斯坦用德语讲解的相对论……

负责修缮部分工程的历保专家、上海建筑装饰集团副总经理葛虓告诉记者,五年前进入建筑的内庭时,看到大楼内侧立面外表被白色涂料覆盖,一时无法分清原始材料损坏的程度,经过此番修缮清洗,才露出了“真容”——灰色的预制混凝土砖。“这在上海建筑中非常少见。”百年前的混凝土砖厚度达20厘米,受制于当时国内建筑业的发展,这些砖都需从英国长途跋涉而来。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原本单纯的灰砖变了色,或偏灰或偏黄。“哪里需要修补、哪里不需修补,采用什么样的砂,清洗到什么程度才能模拟出混凝土砖风化后应该有的质感和模样,是今天的修缮者需要考量的。”因此,历史建筑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又有什么关系,若平均而单一,就抹去了时间踏过的踪影。


留下今后修缮的“余量”


进入建筑的内部,覆盖墙面的大理石依然保持着坚硬的质地、温润的色泽。当代修缮者“修旧如故”,铸铁灯饰、铜质栏杆,都经过仔细和专业的清洗修补。

如何修缮室内的有着凹陷的拼色地板是一大难点。葛虓介绍,塌陷的地方用同色地板替换,有棱头突出就需要整体打磨,但是如果打磨太深,太光滑,地板企口相连部分就会受损。“今天的修缮要为未来的再度修缮考虑,为今后的工程留下余量。”平顶花纹繁复也为修缮工程增加了难度。把被岁月磨平的石膏雕刻细节用现代工艺细致再现,还需要对“凋零”的花瓣、枝叶进行即时修补。

对建材的研究与历史照片的对照同等重要,如今可以眺望内庭的二楼阳台,在修缮之前是一堵墙。建筑师翻检故纸堆时发现这堵墙在初建时期并不存在,再对比室内外的建筑用料,才断定这堵墙是后期封堵的产物,在此次修缮的过程中把墙体重新打开,让阳台恢复了原貌。

倚栏眺望,初夏的庭院内,花开得正艳,一栋四层高的红砖楼在周遭合围的灰色墙面映衬下,显得分外醒目。修缮完成后,建筑院落的这些公共空间将对公众开放,真正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