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城事 > 教育 > 正文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首年 上海首场大型线下高招咨询会来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郜阳     2024-06-17 08:13 | |

图说: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在上海建桥学院大操场举行 主办方供图(下同)

6月16日,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在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建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近百所高校参加,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6所上海高校,以及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4所外省市高校。

今年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后的第一年,并且是实行通用版高考选考科目的第一年,考生更加关注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情况。这是今年沪上在高校举办的首场大型线下高招咨询会,吸引了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近万名考生及家长前来面对面交流咨询。

眼下,卸下负担静待出分的考生和家长关心什么?与各校招生工作负责人面对面,又最想问些什么呢?

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来咨询的上海考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关于今年同济大学的特色专业和培养政策。我们希望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和对同济大学最感兴趣的学生来到同济。”同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熊老师表示,高校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再到深造,有一个全链条人才培养规划,有自选套餐,也有精选套餐,比如率先探索微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可以保研单列等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尤其是转专业的设置,学生入校后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尊重。

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孙玉柱表示,今年学校招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力度,对招生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学双学位、工科试验班(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化实验班等进行了扩容,并且新增了“电子信息材料”本科专业。“学生进校后转专业自由度更大,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出无限制,转入有考核。”孙玉柱告诉考生和家长。

“高校普遍采取新措施:入校以后转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还有很多的机会,即使在高招中选择了不满意的专业,入校之后转专业的机会非常多。”作为本次活动东道主,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俞晓光告诉记者。

为上海考生送上“大礼包”

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落地新高考,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自己高考选考科目与本科专业类别是否相符——比如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必须高考选考政治科目;而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科目。

武汉大学针对上海考生送上“三大礼包”,“学校今年在上海招生总人数有所增加,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从8个增加到9个。其中,弘毅学堂、法学、计算机、遥感、电气等优质热门专业招生在上海地区投放计划人数显著增加。”武汉大学招生组负责人李懿透露,特色试验班弘毅学堂招生重大改革,全国招生人数从245人增加到400人,在上海投放的招生计划增幅较大。此外,该校在本科生中设立了50余项奖学金,学生最高可以一次获得10万元奖学金。

中山大学招生办老师表示,今年该校在上海市普通类招生计划38人,招生专业同上一年相比略有调整,今年设置了“不限专业”和“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组,取消了单选“物理”组,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社会学类”专业在沪招生。

倾向于从兴趣出发

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但前来咨询的考生及家长们热情丝毫不减,各高校的咨询台前人头攒动。

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留上海还是去外省市?记者观察到,今年有更多上海考生在权衡这些问题时更加倾向于从兴趣出发,并且对外省市的优质高校也更加关注,考虑列入报考清单内。

考生小唐对生物医药相关专业兴趣浓厚,相比于高校的选择,她更注重所选专业与日后就业之间的联系,“我希望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

小张笑称,自己已经坦然接受“非毕业即就业”的现状,更心仪科研相关专业。他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院士特色班与未来技术拔尖班兴趣浓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生命健康这些属于国家急需的行业前沿领域,我也想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

考生家长陶先生表示,在择校时会优先考虑本地高校与外地特色专业学校,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兴趣、选科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综合考量。“从咨询会获取的信息会与孩子同步,共同商量志愿填报,做出更优决定。”陶先生直言,“我更关注孩子以后靠什么吃饭、学到什么专业能力。”

俞晓光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高校建设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优势学科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可以多关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市场匹配的学科专业,提前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