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场外音 > 正文

欧锦赛·手记|大赛留下的“红利”该怎么吃?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玮鑫     作者:陆玮鑫     编辑:江妍     2024-06-20 10:37 | |

  从慕尼黑开始,到柏林结束,这是2024欧锦赛的路径,和德国上一次举办世界性足球大赛——2006年世界杯时,完全一样,不仅是城市,连球场都不曾变化。

图说:举办揭幕战的安联球场 新华社图

  本届欧锦赛的十座球场,大多是为举办18年前的世界杯新建或者翻新的,如今看来,它们依然符合欧足联举办最高水平足球赛事的要求。如不少资深的球迷所言,在场馆方面,这届欧锦赛,依然吃着当年德国世界杯留下的“红利”。

  对一座场馆而言,18年的时间或许不算太长,但想要始终在软硬件方面处于全球顶尖,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主动去拥抱变化,在确定获得欧锦赛承办权后,组委会给各家场地管理方发去一本厚厚的手册,其中对草皮质量、球场灯光、网速乃至洗手间数目设置,都有详细的要求。严谨的德国人用这一切告诉世界:“红利”是留下了,但能否吃到、如何使用,还得各凭本事。顺便说一句,有三座承办过德国世界杯赛事的球场,在此次欧锦赛的场地竞争中被淘汰,不是它们做得不好,只因为其他场馆在细节方面更胜一筹。

图说: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近些年,越来越多大赛将目光投向中国,首屈一指的场馆建设速度、办赛能力加上观众的热情,让华夏大地越发成为体育热土。可当大赛落幕,这些场馆能否被有效利用,如同德国人一般给下一次在本土举办的大赛留下足够的红利,现在看来还有不少可提升的空间。拿前不久承办世界杯预选赛的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为例,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和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主赛场,奥体中心的软硬件水准,本该是让人放心的。可在十二运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被束之高阁,当它在2024年再度“登场”,草皮质量早已不像当初那般优良,国足前锋阿兰甚至被场地坑得受了伤。未来,当国内的场馆方能够有效使用此前举办大赛留下的各种遗产和财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望更上一层楼。(陆玮鑫)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