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 | 国风与热爱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屠瑜     作者:屠瑜     编辑:包雍尔     2024-08-05 14:49 | |

屠瑜/文

本报今起推出“国风·追风者”栏目。一组人物虽然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真正感兴趣,才会去努力学习,传承创新。80后金山古琴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年农民画家李元,是一位国风跨界“玩家”。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自从小对图案的敏感,以及接触数量颇丰的老物件。

“这些图案和老物件基本都来自乡村,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呈现,自然而真挚。”李元介绍,扎根乡土,文化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因为热爱乡土,无论哪一代作者,都有着出于乡愁、传承文化的责任与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随便拿出一个元素来做设计创新,都是所向披靡的。”90后创业者李嫱在小小的旗袍盘扣里,开拓了青年创新创业的“大乾坤”。

因为热爱,才会无惧创业中的艰苦。李嫱从小就被中国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对美的追求让她大学时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虽然学的是西式理论与技法,但每次看到中式服装,她总是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打动,“有一种扎扎实实的美”。

热爱才能坚持,坚持方能致远。我想起三年前采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时年79岁,他说,“我很幸运,一辈子只做剪纸一件事。”

在这个专栏里,我们还采访了90后绣娘阿紫、木棉花开土布手工坊创始人宋荣耀、90后簪娘莫璐珂、“多少Mor e Less”国风家具品牌创始人侯正光、古风装束复原小组成员池文汇、自得琴社创办人朱里越、罗泾十字挑花传承人郑晓蓉、传统植染领域邵旻博士等。从他们的话语里、眼神里,你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光和热。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要“火”起来,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养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呼吁更多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精神上有所得,受到尊重和认可,也要有适当物质回报。要给创业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扶持资金,让他们看到好的市场前景,有回报,热爱就会更持久。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