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初候·凉风至 徐冬冬(绘)
有的画是“人”画的,有的画是“天”画的。
“天”画出来的《立秋·初候凉风至》,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一个“立”字不简单,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
这个解释对于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四立”至关重要。“气”是贯穿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当五行之气的“往者”“来者”在此时交接时,新的季节为之建始。立春,春木之气始至;立夏,夏暑之气始至;立秋,秋凉之气始至;立冬,冬肃之气始至。而其根本,乃阴阳二气的过往交续。
春夏阳气逐生,秋冬阴气渐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立秋是秋季的初始。在立秋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时期,是暑去凉来、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生命也随之呈现阳消阴长的状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秋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一种揫敛的气息,几许真切的凉意,从这些字眼间直穿心底。
但天地还是那般炙热。
走在秋阳之下,依然炎热逼人,暑气难消。民间有说“秋后一伏热死人。节气意义上的秋天到了,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尚未到来。气象资料表明,往往要到九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尤其是中国南方,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气温更为酷热,因而,中医将立秋起至秋分前的这段日子称为“长夏”。
热虽热矣,切不可被这种表象迷惑。节气的高妙,先人的智慧,就在这“一叶知秋”里。
《淮南子·说山训》曰:“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代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什么叶呢?梧桐。
什么时候落呢?立秋初候“凉风至”。
就在大暑三候“大雨时行”结束、立秋初候“凉风至”到来的短短几天里,高高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
据传,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宋人刘翰的《立秋日》诗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风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你看,枕着新生的凉意入睡了,醒来却找不到秋天的声息,蓦然抬头,但见月色澄澈中,梧桐落叶铺满了台阶,这,不就是秋天的身影吗?
在延续的暑热中,从一片梧桐落叶,知道了秋的到来。一个细微的迹象,代表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热,还是那样热;风,却不再是那阵风了。
立秋初候“凉风至”,风开始带来凉爽,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其实,热,也不再是那个热了。
正午的阳光虽然烤人,早晚已有了些许清凉,热力将开始一天天消退。天地的阴阳之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理解了天地这种本质变化和万物发展新的趋势,再来看《四季》系列之《立秋·初候凉风至》,不得不赞同画家本人的感触:这些画虽为人作,却似天成!
那一簇簇跳跃飘动的黄色、红色,那温和流动着的蓝色、绿色,着墨之奇异、大胆,宛如“天语”,而越是体味,越能感到其对立秋初候时节天地阴阳气息变化的感受和表现,太准确了。
画者说,《四季》画的是宇宙变化的轨迹,以及生命的本质。诚哉斯言。
(文/徐立京 绘/徐冬冬)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