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手绘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今天立秋,这是二十四节气里第十三个节气,也是天文历法角度里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是,对申城而言,秋天却还在很远处,今年更是处在“火热”的三伏天中,备受暑热炙烤,寻不到一丝清凉。其实,古语也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指的正是立秋节气天气依然炎热的意思。
农耕时代,古人从天文历法角度创设了二十四节气,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划分四季,并以此作为适时播种、收割的季节提示。古人认为,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标志着夏去秋来的季节更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这样解释“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其中,“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其实指的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因此,古人命名的“立秋”,本意也并不是说秋天到来了,而是借由物候的变化,表示一种天气的趋势。在这个时候,庄稼会渐渐成熟,盛夏的暑气也将渐渐退去,随后秋天才会慢慢到来。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会出现真实气候情况与节气名称不符的问题。“江南江北尚在暑,伏天未尽蝉犹鸣”,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暑热时段。除青藏高原外,无论南北都非常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只不过,微弱的冷空气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或许会让酷热天气偶尔出现一点松动。在上海,立秋里的“秋”更是和气象学里的“秋天”毫无关联性——如果按照气象入秋标准,即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下,那么,上海的真正的秋天往往要比“立秋”节气迟来近2个月。立秋时节的上海,高温和雷电预警发布频次最高,其次为暴雨和大风预警,偶有台风、冰雹和大雾预警。
立秋,是中国“四时八节”之一,因此,民间有诸多习俗。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北方地区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甘薯快速膨大,江南水稻陆续抽穗,瓜果菜蔬也渐次成熟,农人们便开始晾晒田间的收获物,俗称“晒秋”。湖南花垣、凤凰、泸溪等地的苗族聚居区每年此时要举行隆重的“赶秋节”。各地还有立秋吃西瓜“啃秋”的习俗,既为解暑,也为防病。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