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咬”出快乐,“啃”出味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编辑:赵菊玲     2024-08-07 15:57 | |

今天迎来立秋,但这只是节气意义上秋天的开篇。热浪还在涌动,酷暑仍伴随左右,秋老虎发起威来也是很凶的。在立秋当日,民间有咬秋的习俗,这里面还真有不少吃的学问呢。

图源:东方IC

咬秋就是希望通过吃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大伏天积蓄在体内的暑气。咬秋也叫啃秋。有没有发现,这个“啃”字现在居然有点变成“冷僻字”了。以前啃的东西可多了,啃肉骨头、啃鸡脚爪,啃苹果、啃甘蔗、啃玉米,哪怕啃西瓜皮都是件开心事。现在除了啃老,真正属于啃字本义的“吃法”少之又少。肉骨头做成香酥的,麻辣鸡爪是手撕的,大排骨也变成了椒盐排条,都特别酥烂,根本不用啃。啃个苹果都嫌累,必须切成果盘,插上牙签一小块一小块往嘴里送,否则宁愿不吃。

同样,现在需要咬的东西也逐渐减少。炒熟的蚕豆和黄豆,咬着吃特别香。小核桃、大核桃,放进嘴里用大牙齿一咬就破壳了,然后吐在手心里慢慢掰开,小心地吃里面的果肉,这不是一种生活享受吗?只是现在人们特别是小孩子,已经体会不到这样的乐趣了。凡是靠咬或啃才能吃的,都能通过现代加工技术让人轻松下咽。核桃肉一吃一大把,即便带壳也是加工成纸皮的,一揉就碎,就怕咬坏了牙齿。似乎只有很“松弛”地吃才优雅,才放心。

食物过于细碎、过于软糯、过于精致,人类与生俱来的咬的功能、啃的本事将来会不会丢失?要知道,人类进化有一条基本规律,叫“多用则灵,不用则废”,比如尾巴、智齿等。试想,一旦啃都不会了,咬的力气和咬的意愿都没了,牙齿的功能和形状就会一点一点改变,甚至牵连人的面部形象也会向着不知什么方向变化。

咬秋也好,啃秋也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美食是要花点力气才能咬出快乐、啃出味道的。这个道理,最好一代一代传下去。

王蔚/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