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正文

国风·追风者|白领丽人变身“金绣娘”,创新传承非遗“烟火气”!郑晓蓉让十字挑花走出罗泾且越走越远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郭剑烽     作者:郭剑烽     编辑:赵菊玲     2024-08-11 15:15 | |

十字挑花是宝山罗泾最有特色的传统非遗项目,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曾经是白领丽人的罗泾媳妇郑晓蓉,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十字挑花便一发而不可收,接掌成为新一代“金绣娘”后更是辞去白领工作,专职罗泾非遗项目管理,不断创出新花样,让十字挑花走出罗泾且越走越远。因为热爱,所以一路向前。

图说:郑晓蓉在制作罗泾十字挑花 受访者供图(下同)

爱好变成专职工作

“我从小手巧,喜欢缝纫裁剪编织,做点小衣服小帽子。”但彼时的郑晓蓉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金绣娘”。

2007年,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首批入选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当时,家住市中心、在静安寺上班做白领的郑晓蓉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罗泾十字挑花。直到2016年,刚生完二孩的她来到罗泾的婆婆家“坐月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教十字挑花社团的成员制作中国结时,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纹样。“这是十字绣吗?”“不是哟,这个可是我们传承几百年的老技艺。”

“正面要十字,背后一排排整齐”和“针法要像这样挑起来后,直接铺出去再回来”——阿姨婆婆们传授的这两句云里雾里的针法,竟一下子打开了郑晓蓉与罗泾十字挑花的不解之缘。

一番钻研后,郑晓蓉竟在第四届挑花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首战告捷给予了她继续研究和传承罗泾十字挑花的勇气和使命感,为摸清楚自己和第一名的差距,她不断向经验老到的阿姨婆婆们讨教,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下苦功,果然第二年便拿下了一等奖。

2018年,郑晓蓉选择辞去白领工作,投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尤其是我婆婆明确说‘不许来’,因为她是会十字挑花的,她觉得这个技艺的学习、传承之路太艰苦、太孤独。”她回忆起当时大胆的决定,“但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技艺。”

文创之路越走越宽

成为罗泾十字挑花专职非遗项目管理人后,郑晓蓉不断尝试创新,比如在罗泾十字挑花的纹样上,从传统、精简、抽象朝着更现代感、更具象化、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们今年新推的‘龙凤呈祥’对枕,采用的是传统的龙凤图腾,但在技艺的表现手法上,不再是简单的线条,而是更容易一眼认出,也是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纹样,既适合作为结婚礼物,也可以是家居装饰艺术品。”

在此基础上,作品载体也不再局限于布,还可以应用到金属、塑料等材质上。“以书签为例,原来用布做的话软趴趴的不好看,容易脏,不方便清洗,而且布艺缝合的时候会有痕迹,体验上会比较‘粗糙’。改成金属后,更耐用、更实用,看上去也更精致。”

产学研基地促传承

载体改变后,罗泾十字挑花的文创之路越走越宽,如今它还出现在了家具软装上,比如墙纸、灯罩、椅背、窗花等。“老物件需要保留,但也要创新,让承载非遗技艺的物品重新成为生活中用得到的日用品。”郑晓蓉说。

加快产品创新的同时,非遗“进校园”“在社区”也逐渐常态化、体系化。郑晓蓉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在罗泾学习工作的孩子和大人,可以不会十字挑花技艺,但要知道十字挑花是什么”。短短一年内,郑晓蓉将“非遗进校园”的课程形式和技艺传授方法做了四次调整,以帮助年轻人对传统技艺怀有敬畏之心。

2019年,郑晓蓉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唐承鲲教授师生团队合作,将非遗美育带进高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研发并制作了一批符合新时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烟火气的传承。”郑晓蓉做到了。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