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充满文化魅力的现代魔都。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已经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散发着浓郁书香的一张典雅的文化名片。一座卓越城市的品格和力量,不仅来自它的经济、商业、市容,更来自它的文化,来自它的精神气质,来自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市民对于书籍的亲近和热爱。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印刷业的最重要先行者。闻名中外的商务书局、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三联书店,诞生在上海。长期占据着中国出版业60%以上的份额,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许多我们敬仰的文化巨匠巴金、郑振铎、叶圣陶、邹韬奋……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都曾长期献身上海的出版印刷事业,推出了无数影响一代代人奔向光明道路的进步书籍和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书籍。1949年,上海更是为了支持新生的共和国,向首都输送了大批出版家和重要出版社。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就是因法兰克福书展和法兰克福学派而闻名于世。办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书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书香弥漫上海,弥漫中国,为所有上海和中国的爱书人、读书人建造一座精神家园,是长期埋藏在上海出版人心底的共同的美好愿望。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涌动春潮终于使这个历史夙愿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美好的文化现实。八月流火。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现在上海书展已经成了上海、长三角和全国读书人的盛大节日,成了中国出版人的交流盛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出版同行的关注和青睐。我和上海书展有缘,是书展的常客,和顾行伟等书展的主办人是同龄人。书展创办之初不时被他们邀请参加策划。每次书展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为读者、为发展出版事业的殷殷之心。书展10周年还特别为读者手册撰稿《面对沉默》。作为读者、嘉宾、签售作者和好书推荐人,从书展创办至今,我几乎每届都去现场。2019年我的新书《攀登者》亮相书展,文艺评论家荣广润和沪剧名家茅善玉欣然担任嘉宾,让拙著平添光彩。而我那些年逾古稀的初高中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从全市四面八方来到书展现场。特别是我身患绝症的老同学胡昌龙,瞒着我,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从宝山赶来,为大家留下了珍贵的记忆。签名后,读者彬彬有礼地道谢……
我认为,上海书展的成功,首先在于举办理念、展览主题和方式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2004年主办者把“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定为书展主题。2006年明确提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书展口号。2007年增设动漫游戏馆,为年轻人网上阅读提供八千余种动漫图书。2008年引进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办展理念,首创“主宾省”,服务全国出版同行。2009年借世博会强劲东风,开启书展“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新阶段。2011年,首创“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和“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上海书展的“主宾省”是江苏省,并首次亮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举措,让新书通过上海书展走向全国。
一个书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办者心里有没有读者,是否愿意为读者服务。上海书展始终坚持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我书房里许多好书都是从书展上“抢”来的。夜深人静,我经常会从中抽出一本,细细地品赏。这些年,国内的许多读者翘首以盼的好书都在上海书展首发,因为在这里总可以觅到知音。上海书展还设立了“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努力“把阅读还给孩子”,帮读者设计营造“理想书房”。今年,更是隆重推出陈尚君教授积40年心血编撰的《唐五代诗全编》。自从上海国际文学周创办以来,先后有两百多位作家、学者,云集书展,其中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奈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他们在读者面前敞开自己对于世界性主题的思索。今年又有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安哥拉、阿根廷等国的16位重量级作家与大家分享文学的魅力。今年书展特设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销”,菲登、泰晤士&赫德逊等多家国际知名出版社携1060种精美艺术书籍亮相,凸显了上海书展和中国文化扩大开放的广阔国际视野和坚定不移的文化信念。书展卖书,但书展不是一般的商场,它更是溢满书香的文化沙龙。欧洲的巴黎、彼得堡,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所以文艺气息极为浓厚,并透出浓浓的人情味,可以说得益于那些极具个人魅力的知识女性,在自己家中组织各类文化沙龙,营造出温馨典雅的文化氛围。书展的人性化服务就是一位“无形的女主人”,“她”知识渊博并且细致周到。这些年来,“女主人”越来越突出细节上的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雨披、推车、邮购等服务,不断把对读者的服务人性化、细节化、完善化。为了抵御高温,户外有雾化喷淋系统,馆内有休闲区域,餐饮商铺提供休息用餐,营造出一幅幅充满人情味的场景。
上海是一座可爱的城市,拥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庞大读者群。他们爱书、懂书、惜书。好书总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网络信息时代,上海市民依然不改爱书的一片痴心,像一个热恋的年轻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心中的爱人那样,寻觅自己喜欢的书籍。每年8月书展的人气指数比盛夏热浪还高。我一次次看见高温烈日下排着百来米长队购票,又排着同样长队井然有序入场的读者。这种热爱,这种文明,就是上海的精神底蕴。2005年,台风“麦莎”过境,风雨大作,也没有阻挡成千上万读者的脚步。展馆内,不乏一家祖孙三代、父母孩子,其乐融融一起阅读的动人场景。最让我感动的是,经常可以看到一脸稚气的孩子,在茫茫书海里专心地为自己选书,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静静地独坐阅读……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上海书展就是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把一艘艘“思想之船”送到读者手中。我外孙八岁时参加书展后回来写道,“小女孩爬上屋顶,眺望远方,我想我很快就会看到更辽阔的世界。”确实,阅读能让读者内心充实,目光高远,让人们看到一个更美好、更辽阔的世界。在当下,我们需要思想之船引领我们奔向远方……(毛时安)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