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0后上海女孩张莎将再度启程,第五次踏访古老的中东国度叙利亚,执行她的跨国公益项目。
最初与叙利亚结缘,只因那句流传已久的谚语: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而将张莎的心留在叙利亚的,却是2023年初那场土叙大地震。
2023年1月,张莎只身前往叙利亚旅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拨动了她命运罗盘的指针。灾难中,人类共通的情感让善良的女孩从此与该国结缘。她一次次奔赴那里,为战乱与灾难中的人民略尽绵薄之力,成为一株在异域散发芬芳的中国玫瑰。
图说:不得不放下尊严来领取食物的叙利亚老人。受访者供图(下同)
一 结缘叙利亚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在土造成逾5万人丧生,在叙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发生时,张莎正在叙利亚第一大城市阿勒颇。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阿勒颇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饱受战争重创,数十万人被迫撤离,繁华都市沦为废墟。一场剧烈地震更是加剧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创伤。从没有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的女孩被吓懵了,国内的家人和朋友纷纷发微信慰问,给她提供各种救援信息。震后第三天,张莎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飞抵伊拉克,作为土叙地震的亲历者接受了中国媒体的专访。
图说:张莎给孤儿院的孩子们物色采购鞋子。
“其实,一开始我就想留在叙利亚做志愿者,但情急之下来不及多考虑,专访时受到网友提问的启发,让我重拾这个念头。”张莎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读书时起,就投身公益,做过自闭症儿童、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在医院短暂工作辞职后,还去西藏支教过一年。她喜欢环球旅行,在非洲、中东、印度等地旅行时,对难民的生存状况也有所了解。
当她得知一支中国救援队即将抵达叙利亚展开救援但缺少医务人员和翻译时,马上与其取得联系并搭乘航班重返大马士革。机缘巧合,在伊拉克停留的短短24小时里,她结识了摄影师孟波。两人同为旅游发烧友,共同经历了土叙地震,看到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残酷,也看到叙利亚人民被苦难摧毁家园却仍然保持社会的道德、内心的美好与爱。于是他们携手合作,回国后共同发起叙利亚孤儿救助项目。
图说:张莎给孩子们采购的学习用品。
二 当地执行人
强震刚过,城市一片混乱。断壁残垣中,到处是分离的伤痛。躺在废墟上的娃娃玩偶,破碎的婴儿车,以及无助地站在废墟思念亲人的人们……每天,她都能听到哭喊的小孩在寻找已经失去的爸爸妈妈。
不久,中国救援队结束救援回国。张莎却留下来负责发放救援队留下的物资。国内一些基金会得知后也想方设法找到她,委托其做当地执行人。一个美丽而瘦弱的上海女孩,就这样承担了一支志愿者团队要做的全部任务。每天,张莎从NGO机构集中居住的酒店出发,要么蹭别人的车,要么自己想办法找车,去集中点拿物资发放。有时,她还要到条件好一些的“富人区”先购买食物,再运到偏远的地方发放。她不懂阿拉伯语,但坚信“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时,总有各种办法”。她举着发放物资的照片,和人比划“有物资、要找车,我付钱”。渐渐地,有当地人会帮她找车,有人用自己的车帮她运送物资,很多时候都是免费。
每天,她的工作就是买东西、打包、发放,和村长核实名单,确定老弱病残人员和贫困家庭。发完物资后,还要走访十几户人家,确保物资发放到迫切需要的人手中。做了一个多月志愿者后,张莎成了当地的“名人”。每次她一出现,一群人就会喊着“莎莎”拥过来。她在路边买小吃时,对方也经常不收钱,还会向她连连道谢。回国后到叙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办事时,工作人员一听到张莎的名字就说:“我知道你,家人告诉我你在那里给很多人发东西。一个中国女性,又叫同一个名字,不可能有第二个人。”
图说:孩子们收到衣服欢呼雀跃。
三 美好的玫瑰
感动别人的同时,张莎也多次被当地人的善良与坚韧感动。
在那里,她看到过的一幕震撼心灵:废墟中摇摇欲坠的房子二楼,两位老人站在阳台上,远远看到摄影师拿起相机时,他们面带微笑相携。这是这片废墟中唯一一户人家。虽然灾难接踵而至,但他们没有放弃,在阳台上种着花草,在破败暗淡的画卷上绽放着希望。废墟上,常常能看到一朵朵紫色的小花悄然绽放。无论战火纷飞还是地震侵袭,它们的生命力依然坚韧。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生长出花朵,就像叙利亚当地人民,在苦难中依然包容美好、有礼有节。
无家可归的人们前来领取救济食物时,仍会穿戴整齐,一些老先生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把皮鞋擦得锃亮,哪怕皮鞋是开口的。一次,张莎从包里拿出两块饼干递给一个小男孩,但他只拿了一块。张莎说“两块都给你”,小男孩却回答:“请把另一块分给别的孩子,这种饼干我没吃过,他们也没吃过。”一位在救助名单上出现过很多次的老先生,从未现身。有一天他终于出现了,衣服上都是洞,但胡子修剪得很整齐,裤子也干净平整。老先生说太太生病了,确实饿了好几天,不然的话,他真的不想来领取一份没有付出任何劳动拿到的食物。
图说:居住在废墟上的一对夫妻。
走访期间,张莎遇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几乎家徒四壁,不过仅有的家具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床头还插着一束塑料玫瑰花。火红的玫瑰点亮了她的屋子,也点亮了她艰苦的生活。
老人食不果腹,也没有家人陪在身边。张莎给了她一些食物和日用品,为了表达感激,她想要把仅有的那束玫瑰花赠送给她。那是她对于生活的爱和希望,她在自己陷入困苦之时,仍想将这份温暖分享给他人。最后,张莎剪下了其中一朵,小心珍藏。
图说:老奶奶送给张莎的塑料玫瑰。
四 戒指与甜品
见过太多眼泪与失去,也见过动人的珍惜与感恩,这对于张莎同样是一种洗礼,也更加坚定了她的选择。
一天,张莎刚结束物资发放工作,一名叙利亚妇女抱着男孩走了过来。张莎以为她是来领取物资的,遗憾地摆了摆手。女人没有离去,用叙利亚语大声地说着什么,表情诚恳热切。翻译告诉她,女人不是来领物资的,她只是想说声谢谢,如果可以的话,想和志愿者们合个影。张莎每天会听到很多很多“谢谢”,但这样专程、郑重地前来致谢,仍使她感到惊讶。
图说:象征爱与和平的玫瑰。
交谈中,她得知这位容颜沧桑却不失美丽的女性原本是位知名演员,拍过许多电影。她告诉张莎,她抱着的是她的儿子,一个脑瘫患儿。在这次地震里,他们失去了家园,如果没有志愿者们发放的物资,她不知该如何解决她和孩子的温饱。愈说愈动情,女人的眼眶里逐渐蓄满了泪水,她从手上摘下了一枚戒指塞给张莎。“这是我祖父留给我的,谢谢你们中国志愿者能到叙利亚帮助我们,希望你能把这枚戒指,连同我真挚的感谢一并带回中国。”女演员的面孔与这枚宝石戒指交叠在一起,成了张莎在叙利亚最难忘怀的美丽与哀愁。
张莎还曾看到,卖传统阿拉伯甜点“库纳法”的老板在生意举步维艰的状况下,仍免费给前来乞讨的老人们提供食物。张莎留给老板折合约100元人民币的钱,告诉他“这点钱就当是为更多饿着肚子、但是没有钱的可怜人而存在”,那个身材高大的叙利亚男人突然留下了眼泪。地震后,许多叙利亚人民失去家园、亲人和经济来源,但孤独和饥饿中,依然有温暖的爱在传递。
图说:张莎(左)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互动交流。
五 重返叙利亚
张莎回国后四方奔走募款,并与北京的一家基金会合作,设立叙利亚项目专项基金,取名“大地·玫瑰”。
在叙利亚的难忘经历,令张莎和那片土地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连接。不久,她又返回故地,和当地助手一起在大马士革四处寻找孤儿院,确定捐助对象。从被怀疑到被接纳,她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莎莎姐姐。刚开始,孩子们对走进孤儿院的东方陌生面孔好奇和害羞,慢慢地一些大胆的孩子会接近她。去的次数多了,孩子们围着张莎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她扎辫子、夹发夹,抱来洋娃娃或者小妹妹给她看,问她“这次会来陪我们多久,下次什么时候再来”。每次分别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孤儿院还曾为张莎特别做过一顿超级“豪华”的早餐,很多孩子和她一起吃,吃完以后还为她表演了节目。“我享受到了最高待遇的家宴。”
图说:张莎(左二)将当地一些流浪儿接到孤儿院。
每次去,张莎都会自己掏钱给孩子们带上许多小礼物——印有全世界小朋友都喜欢的卡通形象的小内裤、小袜子,或者是小熊猫耳钉、小熊猫项链。收到礼物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她也会给孤儿院的妈妈们准备礼物,传统的中式发簪、耳环等,有一次她还背去了一台缝纫机,因为孤儿院有一项缝纫课程,但院里只有几台老旧的缝纫机,买新的又非常贵。
张莎一直认为,捐钱固然重要,但捐赠者带着爱意来和这些孩子相处更重要。“孩子们并不明白给他们捐了多少钱,他们只会觉得,有一个长得不一样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跟我们玩,给我穿上一套我很喜欢的衣服,送给我漂亮的礼物。”张莎相信,这将是他们一生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美好记忆。
一次,她给孩子们捐完运动服之后,一所孤儿院院长给了张莎大大的拥抱。通过翻译,她才知道院长的道谢真挚动人:“感谢你从万里之外而来。不是因为你给我们的孩子捐了衣服,而是让我们有了很快乐的一天。”
图说:志愿者和救援队发放物资。
六 文化的使者
语言不通,却心灵相通。在叙利亚,张莎不仅是国际人道主义志愿者,也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她喜欢看着孩子们嘴里嚼着自己小时候吃的大白兔和喔喔佳佳奶糖,糖纸在他们手中被折成各种样子;孩子们带着她跳摆在地上的呼啦圈,就像她小时候喜欢跳格子,表演前空翻、后空翻……“自然而然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你会觉得没有国别,没有战乱,那个瞬间很美好、很温暖。”她说。
孩子们也因为张莎的出现而喜欢中国文化。“当你做的一些事满足了人类的共通性时,对方就会对你的文化产生好奇,会试图了解你的民族和文化。”孩子们会教张莎读叙利亚的诗歌,读完后还问她,能不能教一首中国的诗歌?于是张莎教他们念《咏鹅》,一群叙利亚孩子们生硬地发着“鹅,鹅,鹅”的音调,努力念出“曲项向天歌”,那认真的样子,天真可爱。
图说:张莎(右)在北京参加分享活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为叙利亚创作了歌曲《心跳》,向全世界传达叙利亚儿童的希望。中英文版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翻译填词,上海“爱作剧”剧团制作,42个孩子用歌声传递温暖和力量。张莎把演唱视频带到叙利亚的孤儿院中,一起带去的还有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的祝福,张莎把它们拍成照片贴到孤儿院的墙上,孩子们非常开心感动。“当时,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打了个响指,那些低年级小孩子就默契地集体起立——他们开始唱歌,示意我拍视频。”后来,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将收到的视频和孤儿院孩子们在作业本上写下的祝福和画作,做了一次展览。有个12岁女孩看了展览后,用英文给叙利亚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像柠檬,我希望你可以把它加一些水,把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柠檬水。”
图说:张莎(左)走访叙利亚困难家庭。
回国后,张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宣讲会,将她从叙利亚废墟上捡回来的50公斤铁皮带到现场,铁皮上遍布弹孔。听众将她精心准备的玫瑰一枝枝插进弹孔,寄寓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爱。
这些天,张莎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旅程作准备。除了公益援助,她还计划在大马士革种下一片橄榄树,让和平的种子在战争的创伤和深重的灾难中生根、发芽。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