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新民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周云汇: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戏剧舞台上的白居易与“知己”题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周云汇     编辑:沈毓烨     2024-09-30 14:07 | |


当代观众对“知己”题材的喜爱与关注从未消减,追慕纯粹高洁的知己情,追求心灵慰藉与共鸣,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期待更多优秀主创能将目光投注到这一领域。

夏末秋初的黄浦江边,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精彩上演。这是基于2000年版本的创新迭代,昆剧《琵琶行》保留了知己之情的基本构筑,全剧以琵琶女倩娘的昔日风光、中年潦倒、晚年凄苦为主线,用《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折戏串联起倩娘的生命历程,在原诗基础上设置了白居易与倩娘浔阳江畔两次相逢的故事架构,增补了谱曲、失明等细腻情节,是很明显的“旦本”戏。新版重组了时间线,在倒叙、插叙中融入闪回、追忆等蒙太奇手法,舞美、服装、灯光等也都做了提升,整部剧作精致雅驯、韵味悠长。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属于“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偶逢型知己:不曾相识,短暂相逢,过后也再无交集,却在某个随机时点达到灵魂相契的共鸣与情绪宣泄的高峰。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人生与仕途的低谷,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心系百姓、痛陈时弊的“新乐府运动”领军人物逐步走向独善其身。他在乡野荒僻之地听到了“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曲,触景生情,在浔阳江头的素月孤舟里,从琵琶女的高妙琴声中,共情了自己被弃置放逐的悲惨现状。他并不知道前路如何渺茫,却在琵琶女絮絮自述平生无限事的光景里清晰照见了时光无情与际遇无常。

《琵琶行》看起来通篇在写琵琶女的音乐演奏技巧与坎坷命运,其实琵琶女是白居易观照自身、观照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是中国文学“香草美人”的传统笔法。“既专为此长安故娼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诗中千载以来为人称道的描写琵琶乐音的诗句,也在描写个体人生的跌宕起伏:既有“间关莺语”的志得意满,也有“幽咽泉流”的险滩暗涌,更有“银瓶乍破”“铁骑刀枪”的险象环生。此时四十五岁的白居易在瑟瑟秋风中追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春风得意,遥想三十五岁写下锦绣诗章《长恨歌》的自己,对琵琶女在京城红极一时、众星拱月而如今冷落凄清的强烈落差感同身受。“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司马为琵琶女流泪,为自己流泪,也为美好理想的幻灭、青鸾舞镜的悲鸣而啜泣。

机缘巧合,在欣赏昆剧《琵琶行》后不久,我又观摩了一场小剧场环境式驻演音乐剧《梦微之》。该剧用当下颇为流行的沉浸式演艺方式呈现了双男主——大唐双璧白居易与元稹(字微之)如何从志同道合走到歧途异路,终又和解的过程。元白二人堪称文学史上最知名金石相契的典范,属于相见恨晚、久处不厌的陪伴型知己。他们同登及第、同为校书郎,才学相当、志趣相投,在各自贬谪外放的漫长流离岁月中频寄诗句、相互酬唱,成为彼此宦海沉浮中的精神支柱,“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白居易《祭元微之文》)。

该剧采用的是虚实交织的叙事方式,白居易在现实、梦境与回忆的各种穿插和跳转中追问挚友元稹如何在奔竞求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信念、丢弃初心。剧中化用大量元白诗作,勾连起永贞革新、梁州梦、敷水驿等一系列史实。唱到尾声“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两个年轻演员和部分观众都热泪长流。整个剧情不枝不蔓,在小剧场古风音乐剧中算是上乘之作,但对元白的文学观点、政治主张、日常交游、生平际遇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流于表面。

戏剧舞台上“知己”题材的作品不算多见,我印象中还有舞剧《伯牙绝弦》、京剧《春秋二胥》、京剧《金缕曲》、小剧场汉剧《一梦幽篁》等,几乎把古代著名的知己人物都函括在内。舞剧《伯牙绝弦》新增了伯牙妻这一人物形象,重新解构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跨越阶层与身份的深厚知己情。京剧《春秋二胥》围绕伍子胥与申包胥因“家仇”与“国恨”而从知交好友走向分道扬镳的史实展开曲折情节,申包胥既坚守了对朋友之“义”,又捍卫了对国家之“忠”,是一段升格到“家国情怀”高度的知己悲歌。京剧《金缕曲》改编移植于北京人艺经典话剧《知己》(台北新剧团也改编过同名京剧),讲述清代才子顾贞观为救助流放宁古塔的挚友吴兆骞,屈身坐馆明珠府,两阕《金缕曲》以词代书,历经二十年艰难营救,终于盼得故人归,然而面对褪去一身文人傲骨、变节求生的好友,顾贞观从震惊、失落到最终的宽容,一步步叩问人性的异化。小剧场汉剧《一梦幽篁》聚焦魏晋名士嵇康与山涛的灵魂对话,回溯他们从相知到绝交的前尘往事,以当代视角与实验手法探寻两人的人格秉性与生命追求。这些剧作见仁见智,从不同维度和哲理层面艺术化剖析了不同类型的知己深情。

当代观众对“知己”题材的喜爱与关注从未消减,追慕纯粹高洁的知己情,追求心灵慰藉与共鸣,是人类情感的共同追求。“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期待更多优秀主创能将目光投注到这一领域,创作出更多富有深刻内涵与古典意蕴的“知己”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周云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