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今年的夏秋之交,中国的网球迷是幸运的,因为世界网坛的焦点,都集中在华夏大地,而国内的观众,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一项又一项顶级的网球赛事。
图说:上海大师赛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不过比赛办得多了,难免会有些相互比较的声音。其实每一届大赛总有一些可进步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可惜的是,网络上的有些声音,让原本良好的势头变了味,或许,那些以键盘为武器的朋友,应该去了解一下,中国赛季能在网坛版图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有多么不易。
中国网协球员从被大满贯拒之门外到成为冠军竞争者的曲折历程,不少人都已十分熟悉,其实,中国举办网球赛事的路,也充满坎坷。1993年的第一届中网和1998年的第一届上海喜力公开赛举办时,除了本土球员和海外“自家人”张德培外,几乎没人愿意参赛。当时的绝大多数观众也只是去看热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赛事组委会靠着不断总结,提升场地软硬件服务水平,并且积极游说,才保留住办赛的火种,并在本世纪初为中国带来焕然一新的中网和上海大师杯以及随后升级的上海大师赛等更高规格的赛事。换句话说,中国网球赛事从起步到被世界接受的过程和难度,是超出许多人想象的。
如今,来中国早已成为许多球员在制定参赛计划时,必不可少的选择。曾连续5年获评ATP最佳赛事的上海大师赛、深受萨巴伦卡等众多顶尖女球员青睐的中网、备受期待的武汉顶级WTA赛,还有让中国球迷深感自豪的杭州、成都站……一项又一项成功的网球赛事背后,是组委会和其他办赛方几乎夜以继日地努力,是每一位球员拼尽全力带来的精彩对决,更有充满热情的观众给赛事带来的别样活力。“人生里唯一让自己不后悔的,就是努力”,中国赛季的每一站比赛都凝结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期待。
如今很多人将“忆苦思甜”挂在嘴边,看着成串的顶级网球赛事在家门口上演,掀起一阵阵热潮。如果有网友实在想要在几项大赛中作个比较,不妨打开网页,搜索一下20多年前,华夏大地举办非顶级网球赛事时候的那些比赛画面,看看那时候的参赛阵容、比赛场地、现场氛围甚至转播技术,再对比一下如今可以随时随地,用多种方式看到明星球员比赛直播的感觉,或许就能体会到这一路的不易,也会更懂得“珍惜”的意义。(陆玮鑫)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