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民生调查 > 正文

大学生活费给多少合适?1000-3000元都有!相比“给多少”,“花哪儿了”更值得关注|民生调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易蓉     作者:郜阳,易蓉     编辑:郜阳     2024-11-02 16:04 | |


来源/东方IC

进入11月,“05后”大学萌新也逐渐适应了象牙塔生活。

社交平台、新生群里,“大学生活费给多少合适”的讨论,依旧热烈。不少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费数额,有的学生晒出至少2500元每月的生活费;也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1200元一个月也能过。除了吃饭,社交也占据了“Z世代”生活费的不小比例。

“父母到底该给上大学的孩子每个月多少生活费,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永远不可能‘整齐划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亚琼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在她看来,每月的生活费,是大学生自行规划支出的“第一课”。

   集中在1000到3000元之间

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刚入学的本硕博新生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新生每月生活费预算总体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之间;每月生活费预算在1500元-2000元的学生相对最多,占总人数的30%以上;每月生活费预算在2000元-2500元的学生占总人数约23%,2500元-3000元的占比15.7%,3000元以上约占比7.8%

非常具有当下时代特点的消费行为是,有57.1%的新生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中有近20%选择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付费,他们通常愿意支付每月40元以内用于购买平台会员。

调查还显示,71.9%的学生认为“金钱不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75.9%的学生对“网贷”和“信用卡”消费持拒绝态度;84.8%的学生都没有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在随意的消费行为之上;76.1%的学生坚持冷静客观的消费理念,即按需要和按能力安排学习生活支出。

上海交大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新生个人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活期待等方面,旨在全方面建立新生群体画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供参考依据。

记者注意到,相关市场研究机构也发布了《202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在1300余个大学生样本中,34.3%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1000到1500元之间;41.1%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1501到2000元之间;17.1%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2001到3000元之间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辅导员岳宁有着十年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经历。今年,他带的班级“横跨”大一到大四。他告诉记者,经过排摸,生活费普遍在1000元以上,主要区间大概在1500元-2500元;学生的开销中,饮食方面是“大头”,占比约六成;给生活费的方式上,一月一给的是主流,也有一学期一给的,还有一些“花完了就管家长要”。

图说:不少家长陪同孩子来大学报到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消费观念更加务实

生活在临港,上海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二的王晓东每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100元-1400元之间。他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生活支出的50%-60%是餐费。小王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工作,还能获得两三百元的收入。“我还是比较注意省钱的,在临港生活开销也比市区要低一些。”小王坦言,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己节约一些、独立一些也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每个月,小王会将生活费结余存进银行,计划在假期兼职赚钱,为自己存下第一笔“人生启动资金”。“计划先攒个六七千,到大四毕业的时候能有个接近2万元,到时候实习、考研、找工作或是创业,都会需要一点资金支持。我想为自己存下这笔‘启动资金’。”

同样是大二,上海财经大学高靖凯每月生活费为2500元,其中家里给2000元,自己通过学校的学生助理岗位赚500元左右。生活费中最大头的开销同样是餐费——需要1500元左右,正餐经常叫外卖,平均每餐20元-30元。剩下的1000元,高靖凯将其分为出行和娱乐开销,以及机动经费。“多的时候就存起来,有时候用来支持聚餐等社交开销。”小高觉得,相比大二,大一的开销更多,除了要在大学的新学期采购必需品之外,还有不少钱花在了认识新朋友、新社团、新部门的团建聚会上。这些聚餐常常以AA制形式分担餐费,但如果密集到一周超过两次,他也会感到有些压力,会酌情考虑避免不必要的聚会。

对于消费观念,小高觉得上大学之后自己成长了不少,周围的同学也都比较务实。大家会在促销的时候采买生活用品,会在娱乐方面克制自己理性开销;对于能够自主支配的压岁钱,经济社会学专业的小高会用它们购买风险低的稳健型理财。

上海小囡陈永琦是上海海洋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她的父母每月给她2500元生活费。开学有些日子了,她觉得每天的固定开销在35元-40元间。剩下的钱,她会用于社交、美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在前往大学报到前的暑期中,她通过在剧本杀兼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6000多元,为自己添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学期间,如果学有余力,也会考虑兼职。”

图说:餐饮占据大学生花费“大头”,图为复旦大学食堂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更多关注“钱花哪了”

2006年考入大学的岳宁,是位“80后”。在他的记忆里,新千年之后的大学生,生活费标准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同学聚餐、人际交往都是花钱的理由,自己当时每月的生活费是六七百元。

2013年迈入大学校门的“90后”小唐,如今已在职场“摸爬滚打”快8年了,他记得自己当年生活费的“基本盘”是1200元。偶尔遇上“花超”了的时候,再开口向父母要,“头几个月花费都比较少,刚开学很多东西都是从家里带去的。后来和同学们熟络了,社交活动多起来了,生活费常常还没到月末就已经花完了。”

岳宁分析说,“00后”大学生在消费的自我决策方面更有内驱力。电子产品时代,他们自己能够接收、筛选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自己做出评判。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是在2001年至2006年间出生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消费内容更多倾向于网购、外卖、直播带货类型;在网络产品、游戏、演唱会等提供精神满足等方面也愿意花费更多。”岳老师表示,“‘Z世代’不会盲目追求某一名牌品牌,更看重实用价值,具有理性消费意识;有意思的是,二手市场也体现出一定的受欢迎程度。”

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亚琼看来,与其讨论大学生每月多少生活费,纠结是否该有一个“参考值”,倒不如更多关注一下这笔钱“花哪儿了”——到底属于基本需要、合理扩展还是攀比消费?

“大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培养财商也是一门‘必修课’。学会谋划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摸索学会花钱、赚钱,也是生活技能。”张亚琼说,“用流行话来说,给多少生活费‘丰俭由人’。如果大学生本人的消费观是正确、合理的,在基本生活以外需要有一些适当的拓展消费,那么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家庭状况按需供给。”

岳宁补充说,高校辅导员会通过主题班会、走访宿舍、谈心谈话等形式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并培养理财意识。当大学生们学会理性消费,迈向独立生活,并最终价值观成熟,“大学生生活费应该多少”话题的讨论,也就有了意义。

   树立减轻家庭负担的意识

在采访中,多位辅导员向记者传递这样一种理念:上大学的孩子大多都已经18岁了,但毕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父母给予他们生活费,也是一种责任。但作为大学生本人,也应该树立起一种慢慢承担部分责任和义务、减轻家庭负担的意识。辅导员们介绍,大学校园里,年轻人有不少机会得到一份“额外收入”——奖学金、兼职赚钱等等。

图说:申城高校的奖学金颇为丰盈 来源/东方IC

在上海交通大学,新生家访“助飞计划”已开展了13年,结合新生提供的材料,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学生真实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实现家庭经济情况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家访中发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上海交大会在新生入学前发放迎新锦囊,解决新生上学的衣食住行问题,协助其申请绿色通道入学。截至今年,“助飞计划”已实地走访了1.5万余名新生,发放新生入学资助600多万元。

学校鼓励大学生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实现经济独立。上海交大学生处透露,学校每年开设勤工助学岗位770余个,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的图书馆助管岗位、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员岗位、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同学共同提高的学业辅导岗位等。

勤工助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实现经济自立、品格自强。因此,勤助本身也是育人的过程。上海交大通过“慕课”线上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参加上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考核的学生获得上岗证,也就具备了上手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记者在“好大学在线”平台上看到,上海交大勤助培训项目包含视频剪辑、PPT美化、Excel数据分析、求职能力提升等多门实用的技能类课程,目前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能力提升课程,已有1万余名学生通过上岗培训顺利上岗。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易蓉


   【延伸阅读】节衣缩食?爱心餐补来帮忙

“同学,你好!我是资助中心的老师,通过这三个月学校食堂餐饮消费记录筛选,发现你就餐消费较少。目前,你生活是否有困难?如有困难,可告知我们,我们再通知你有关助学金的相关事宜。”每当学期末或学期初,华东师范大学资助中心都会对“餐饮预警”的学生发出这样一条微信或邮件,这份婉转的关心已是一项常规工作。实际上,从学校专设经费开始,偶来爱心人士或企业出资,一项专门用于改善贫困学子“紧衣缩食”状况的支持已经接力了十余年。

有学生收到邮件后会表示很感谢学校的默默关心,只是个人的饮食习惯使然并无困难;有的学生会简要说明自己的困难,资助中心的老师根据他们的回复一一记录在册,根据他们的困难情况做好困难补助的精准发放。

在华东政法大学,为了让更多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温暖和温馨关怀,今年在爱心校友和教师支持下设立了“爱心餐补基金”,为部分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助力学生更加安心地学习生活。这笔基金首批10万元,为个人捐赠至华政基金会,每个月为困难学生发放500元。这些学生从全日制在籍在读本科生中筛选评审而定,每学期20名,考量标准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数据库里的学生,并经辅导员核实;此外,这些学生也需要满足学期内在校用餐次数不低于70%的条件,确保经费用于最需要的人群。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