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会议现场 华东师大供图
第四届多模态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论坛暨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成立大会日前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揭牌成立,并发起成立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
大会收到了180余家单位加入共同体的申请,这些单位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院所、医院、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中心以及儿童福利院等。
华东师范大学校副校长戴立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顾定倩,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副处长郭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军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戴立益说,共同体的成立是华东师大儿童语言康复及健康促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又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语言康复事业,华东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以解决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教育康复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聚焦精准评估与循证干预,积极推动教育康复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康复变革创新。此次发起成立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旨在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儿童语言沟通能力评估与干预新模式、新方法,建设共享语料库,凝练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评估与干预的典型案例,引领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19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20余家共同体预研究单位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建设成果展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刘巧云教授表示,目前急需康复的语言沟通障碍儿童人数超过1000万人,而专业康复工作者不足1万人,高级职称的专业儿童语言康复工作者不超过100人,康复方法也十分稀缺,急需广泛动员专业队伍共同探索儿童语言沟通的前沿问题,打造一批示范案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梁巍研究员表示,对于儿童语言沟通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专业队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优化与精致原有专业课程规划和设计、丰富和完善语言康复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培养实践实操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陈立认为,儿童语言障碍在临床门诊中需求数量大,康复时效性强,亟需跨学科的语言康复专业工作队伍,然而目前专业人员奇缺,需要加速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晋升通道,保障队伍的稳定性。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就共同体单位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展示案例、总结成果、推广运用等展开了讨论。
通讯员 田波澜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