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余宏杰教授团队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关于季节性流感,未来是否有更好的预防措施?每年在全球周而复始流行的季节性流感,首次在大流行的背景下有了较为清晰的全球传播动因图谱,11月8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干预措施重塑了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COVID-19 pandemic interventions reshaped the global dispersal of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点击阅读相关研究背后的故事。)
余宏杰教授在接受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采访时就市民关心的流感疫苗问题进行了科普,他认为,疫苗接种仍然是人群,特别是幼儿、孕妇、老人等高危人群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研究显示,即使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季节性流感也仍然存在,并且在大流行后“恢复”原有常态。“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能够令流感病毒‘消失’的环境。”
为何有时接种流感疫苗仍会感染?余宏杰指出,客观来说,流感疫苗对部分接种人群产生实际保护效果,且仅保护流感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无法保护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而且,除非进行病原体检测,通常大家无法自行判断相关症状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接种流感疫苗除了降低感染率,更重要的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而且对高危人群的健康保护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余宏杰解释,除对接种个体产生直接的免疫效果,对接种者的家庭来说,“间接保护”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所以通常我们建议,家庭有6月龄以下幼儿的家庭,其他家庭成员接种流感疫苗也是对小宝宝的保护。”
针对大家关心“为何接种的疫苗都是六七个月以前生产的,有效性是否有影响”的问题,余宏杰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已建立全球范围内的流感病毒监测网络,监测数据能够帮助提前预判下一个流感季的流感病毒毒株,但疫苗厂家需提前6个月左右生产和分发疫苗。“所以大家接种时发现疫苗是半年前生产的,是正常的。而且根据以往经验,世界卫生组织的预判大多数都是比较准确的。”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