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体坛观察 > 正文

无人机足球为何备受追捧?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玮鑫     作者:陆玮鑫     编辑:吴旭颖     2024-11-17 11:24 | |

本周,中国男足用一场1比0的胜利,让球迷难得开心了一回,也在许多青少年心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不过考虑到足球运动对于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的高要求,有不少人将目光投向另一片绿茵场。

日前落幕的第十届上海科技体育嘉年华上,无人机足球成为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不论何时走进会场,都能看到许多身影围在小小的赛场边,关注比赛进程的同时,还会讨论一些装备的专业参数。这项起步时间并不长,看起来也不过是在普通无人机外包上一层足球外壳的运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图说:无人机足球 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 摄


新的选择


在近期上海举办的多场科技体育活动中,无人机足球项目的报名人数总是名列前茅,说起这种盛况的原因,不论是科体中心还是社会办赛方代表,都会说出一个关键词——选择。

如今申城青少年的课业压力不小,参与运动的时间多少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对抗性运动的受伤风险,科技类体育项目便成了全新的选择。如今在上海的不少学校,都设有航模等新兴科体类项目,兼具竞技性与表演性的无人机足球,因而走进了许多人的视线。

在此前于东方渔人码头举办的第四届上海无人机足球公开赛上,刘子齐成为备受关注的选手。这位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学霸”与队友合作,将队伍带入决赛。“我练了大概一年,越练越觉得有趣。”小刘说,自己比较瘦弱,身高也没有优势,所以在足球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上,可能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一年前的某个周末,在路过一个科技体育的活动时,他感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我的动手能力可能还算不错,平时也喜欢看球,所以看到这个特别的赛事,就有点移不开脚步,想要尝试一下。”

这一年多的时间证明,刘子齐确实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在本届无人机足球公开赛上,作为队伍防线中坚的他,如国足阵中的申花双星蒋圣龙和朱辰杰一样,用手指操控着无人机,一次次阻止对方的进攻,还获得“铁卫”的雅号。刘子齐和队友的成功,也成为一个范例,给更多学生带来新的运动和发展选择,“我已经和队友约好,以后还要一起去更多赛场展示自我,我们很有信心。”这位“学霸”说道。


新的活力


近几年,无人机成为热门词汇,不论在专业领域还是业余爱好者中,它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作为将科技与体育结合的代表,无人机足球也得以较为迅速地“登堂入室”。从2022年首次进入市运会,到明年将首次进入全运会,2025年,首届无人机足球世界杯将在韩国举办,这项运动的发展,正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象,注入全新的活力。

作为多届无人机足球公开赛的承办方代表之一,朱鹏对无人机足球行业的迅速发展,有着切身的感受。作为无人机爱好者和体育发烧友的他,在刚刚进入无人机足球圈,开始一系列推广计划时,遇到的曾是乏人问津的尴尬。不过伴随政策扶持带来的产业发展,无人机足球一步步从冷门走向大众,他介绍,无人机足球在欧美和日韩起步较早,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国内虽然起步时间不算长,但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前景向好。“比起运用于植保、航拍等比较狭窄的领域,无人机足球项目的出现让无人机有了新的活力,让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可能,也给了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无人机的机会,可以说是多方共赢。”朱鹏说道。

如今的每个周末,在申城很多区的少年科技体育中心和无人机俱乐部里,都能看到少年人埋头研究无人机足球装配,或是讨论战术的身影,在新江湾城文化体育公园、嘉定市民体育公园里,也能看到各种类型的无人机足球赛。热闹的氛围和越来越高的参与度,让人对这项充满未来感的新兴体育项目有了更多期待,也对申城的体育产业和无人机产业,有了更多信心。(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


场外音|参与的本质


今年四月的“F1与中国20年”主题交流活动上,作为车迷代表出席的蒋晓航曾在互动交流环节说出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当初‘入坑’这项运动的本质,是喜欢。”F1如是,足篮排如是,近期焕发全新活力的科技体育,亦如是。

喜欢能给一项运动的发展带来什么益处?为申城拿到不少帆船模型赛事冠军的金戈,曾无数次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因为组装船体不顺和比赛成绩不佳落下男儿泪,嘴上喊着“要退出”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但只要冷静下来,他都会问自己“我还喜欢这个项目吗?”每次内心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是内心一声声的“喜欢”里,他成了冠军,也让许多同龄人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个月的上海,天气依然有些闷热,但在第十届科技体育嘉年华的现场,依然有无数大朋友小朋友早早来到,只为体验一下体育与科技结合带来的别样感受。他们愿意在周末早早起床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字——喜欢。也正因为有喜欢,每次科技体育主题路演活动的参与名额才会如此热门,入场口永远排着长队,甚至结束时间都会被适当延后,因为谁都不希望这份发自内心的,来之不易的喜欢,被轻视甚至被放弃,这样的“双向奔赴”,或许是如今无人机足球、F1模拟器、航模竞速、机器人格斗等科技体育项目能越来越受关注的原因。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找到一份真正的喜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申城科技体育项目由冷到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可以给其他项目带来一些启迪,用“加分”等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词汇,去换来一时的人潮终非长久之计,管理方、赛事方和推广方真正要做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真正喜欢上这个项目,因为“喜欢”才是参与的本质。

陆玮鑫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