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新民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毛时安:青春的抉择,从迷茫、曲折到坚定——观《声闻于天》有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毛时安     编辑:沈毓烨     2024-11-20 14:42 | |


张闻天就如同《觉醒年代》中所塑造那一批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时代风云变幻中一步步走向觉醒。该剧以写实而诗化的舞台语言,呈现了张闻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的心路历程,书写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动荡迷惘的年代,一个青年的理想的选择和确定。剧作没有拔高年轻的张闻天。我们看到的是张闻天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青年书生的复杂性和成长性。在个人婚姻上,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正在觉醒的新文化的斗士试图有所反抗;另一方面,他也作为一个在传统文化中长大的儿子最终接受和妥协。剧作没有把张闻天变成一个概念化的斗士,而是写出了一个真正的年轻的时代之子——青年张闻天身上的妥协和反抗。他在南京求学接触到《新青年》新思潮的兴奋喜悦;在美国的迷惘,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今天每个年轻人面对现实时都会存在的一种人生抉择。其中母亲如大地般的温暖深沉,以及内心幻象兰芳的诗意召唤,丰富了张闻天人生选择的戏剧张力。这部戏就是青年人演张闻天,青年人看张闻天,通过青春选择过程中的曲折、迷茫、坚定,唤起当代年轻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声闻于天》最吸引人的就是满台的青春气息,这或许是成熟的艺术表演团体很难做到的。舞台上每一个演员眼中都闪耀着渴望的光,舞台上他们在呐喊,在奔跑,在行动,在竭力张扬着属于一个渴望着凤凰涅槃的时代才有的个性。剧中李达引用马克思选择职业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这不仅展现了不同时代年轻人共同拥有的青春气质,他们敢于用自己的生命、用青春的热血去拼搏,也为整个剧做了一个定格,即青春的人生选择,青春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超越时代的。马克思的话也是我年轻时候读到的,如何将职业选择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结合,这种思考是跨越时代的。青年人对未来的选择是一个很好的共情点,如何把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结合,今天的年轻人走向社会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演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展现了张闻天青春年华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经历。既有他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求学时光,又有他东渡日本、西至美国,回到重庆又复归上海的求索真理的历程。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的人生起伏当中,这个作品向观众展示了青年张闻天人生中的一个个重要精神成长的节点。他在南京求学结识了沈泽民,又通过沈泽民和早期中国共产党李达、沈雁冰相识。在这样一种人际接触的过程中,张闻天逐渐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真理。特别是剧中的重场戏,他和李达、沈雁冰进行的那场关于“爱”的辩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在激烈的思辨中,他终于认识到把爱和斗争结合一起,体现了张闻天从青年时代开始并贯穿他一生的一个主要特征——对真理的追求。他在和李达、沈雁冰的辩论中,探讨了宗教性的爱和人类解放的大爱。这是他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声闻于天》以一种流动而跳跃的叙事结构,把张闻天从实业救国到寻求真理救国的转变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哪里有真理我们就去哪里”的台词显示了张闻天在寻找真理过程中的迷茫和坚决,又展现了张闻天内心的丰富性。张闻天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身上始终闪烁着坚定的不为岁月所减损的真理的光芒。能在剧场看到对他的青年时代的演绎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除了剧本,舞台层面也运用了多种形式展现张闻天的青春时代。整个舞台呈现,因为囊括了众多复杂的事件,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叙事的结构。这个叙事结构就是通过歌队不断地穿插,以各种方式介入戏剧的推进。歌队有时是叙事者,有时是角色,有时是旁观者。歌队的介入使戏剧情节尽可能形成距离和体验之间的平衡、情节的完整和情节的跳跃之间的平衡。舞台上运用多种介质的综合,又采取极简的手法,大量的对称性构图和鲜明的色彩的使用,让整个舞台在流动中充盈着一种仪式感。在剧场中,特别能感受到演员对于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体现这样一段心路历程的内心的激动感和投入感。所以在观看的时候,观众无时无处都能感受到那种青春的、亢奋的、活跃的、热烈的生命激情。张闻天的形象就这样让观众产生了两种共情——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和当下的共情,舞台表现和观众在剧场中的共情。

当然,这个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编剧要表现青年张闻天的觉醒,但他主要依靠史料在写,试图把张闻天觉醒前的重要事件都容纳进去。叙事过于完整就无法聚焦重点。适当加强想象而减少一些材料的使用。从取名字开始一直到五卅运动以后加入共产党,这个当中可以再做些取舍。现在过于情节密集。在实际的处理中还需要做一些减法,也要再做一些加法,让戏剧张弛有度,这样戏剧性也会更强。可以稍微有些静场戏的处理,让整个戏的节奏能有缓下来的部分。目前整个戏的节奏过于紧凑,但是缺少一些舒缓的地方。另外,从整个戏来说,缺少一些特别激动人心的点。比如那场辩论的戏,如果在台词上能处理得更为精粹,肯定会更加出彩。戏剧中的重场戏往往对台词的处理有着极其精细化的要求。

《声闻于天》具备了青年戏剧独有的青春感和生命感,舞台上的每个人都满宫满调,燃烧着春青的热烈。我喜欢。(毛时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