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窑洞旁的小院中,摆起一张小方桌,倾听爷爷奶奶讲自己平凡而多彩的人生故事,这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王文浩儿时记忆最深的生活场景。
读大学后,王文浩把脑海中的这一幕变成一个为老服务项目。他组建的“康乐忆享”志愿者团队迄今已吸纳7000多名大学生,走到上千位老人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帮助老人整理回忆录超430万字。
图说:“康乐忆享”志愿者团队创建人之一王文浩(中)和同伴在采访老人 受访者供图(下同)
听爷爷讲故事
王文浩的童年是伴随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故事长大的。每到农闲时分,老人们就喜欢在院子里摆上吃饭的矮方桌,开始他们的人生故事会。他们平凡而又独特的生活经历如同岁月的画卷,在王文浩的心中徐徐展开。他爱听这些平凡又新奇的生活琐事——
姥爷十八九岁时,为了给家里烧煤,和小伙伴要拉着架子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来回几十公里的路程,几乎没时间歇脚,中途能停下来吃口饭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晚上两人就在路边的大门楼下睡一夜,天亮继续走。空车去的时候还好走,回程的时候重重的板车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家里人往往会算准时间,牵着牛到村口去迎他们。
爷爷在村里教过十几年书,中间也出去打过工,虽然看上去是很平凡的人生,但王文浩听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这就是他一生的经历,都是平凡生活,但让我看到了那一代人的努力。”
2021年高考结束后的暑假,王文浩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记录下家里四位老人的故事。这个想法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老人们非常看重每次记录。每次开始之前,他们都会郑重地梳洗一下,换上最好的衣服。在方桌边,爷爷坐着躺椅,奶奶坐着高凳,正襟危坐,对着桌上的手机镜头缓缓道来。
王文浩将记录转写成2万多字的文稿,用方便老人看的3号字打印出来。爷爷就坐在家中的沙发“专座”上,戴着老花镜,拿着一沓稿纸,身体前倾,一页页认真地翻看。
图说:有人倾听自己的人生故事,老人们都特别开心
埋下一颗种子
有一次正在录制时,邻居家的老太太来串门,看到这一幕很好奇,奶奶说明了原委。“我明显能感觉到奶奶很骄傲,邻居老太太很羡慕。”王文浩说,这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既然可以给自己家里的老人记录,就能给其他老人记录,这不仅能保留下他们那一代人平凡而伟大的个人故事,也能使老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慰藉,对年轻人更是很好的教育。
那年暑假过后,王文浩进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12月间,他看到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为老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高校学生实践内容”。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的确,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人吃得饱、穿得暖,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
“我感觉这个事情可做。”王文浩想,为自家老人记录人生故事是出于孝心,为其他老人做则是一种为老志愿服务,可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但自己有心,老人是否需要?王文浩行事积极而谨慎,寒假期间,他参加了县团委组织的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机会走进城镇社区,接触到很多老人。他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基础调研,结果发现很多老人都是独居,平时也没有年轻人聊天,他们有很强烈的被倾听、被记录的愿望。
“既然这种需求有普遍性,我就寻思着这件事能更好、更长期地去做。”他说。
图说:大学生志愿者在与老人交流
组建全能战队
开学的时候,王文浩就着手组建团队。他先找到了同学院的好友赵贺斌,两人下课后一路聊到食堂,边买饭边聊,王文浩语速飞快地讲述着为老人记录人生回忆录的想法,赵贺斌听着,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两人又马不停蹄地找到另一位同学呼延婷,大家也是一拍即合。
晚自习结束后,三人一起商量,觉得仅靠他们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各方面的能手。说到做微信公众号,他们想起在学院宣传中心服务的同学王怡菲,当即给他发消息,约他见面;想到做海报设计和LOGO设计,他们又想起本学院的闵雄同学,再发消息联络……后来项目用的LOGO就是当时找闵雄做的:一卷胶卷,三根拐杖,结合而成“忆”的字形。
就这样,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互补全能型的团队。2022年暑假,团队成员开始把设想变成现实。当时他们分散在河南10个地市,彼此无法见面,每天只能通过不停打电话、发语音和视频“疯狂”交流、碰撞。王文浩说,自己每天晚上都给团队成员打电话,在家乡的小河边,边散步边通话,打过电话再开网络会议。不沟通的时候,他就在电脑上写东西,写到深夜。
无法聚拢,团队就决定在各自的身边先做,并在网上召开了一个声势不算小的启动仪式,有100多人参加。
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又发现很多新问题需要注意。比如,每次去采访老人至少要两人,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是团队中学法律的同学的建议;记录的时候,要拍照、录音,留存足够的信息资料;可以借助当地政府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保持行动的合法性等。
这群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意和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尤其是学校老师。暑假结束后,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品牌项目,团队得到非常大的鼓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记录时代缩影
“每一位老人,无论他的一生光辉还是平凡,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王文浩和团队在为老人记录人生回忆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他们深深感到,曾经在书本上学过的历史落了地,也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获得了更多的滋养。
比如,他们访谈的一位老人参与过红旗渠的建设,这位当年的“铁娘子”回忆了当时一个惊心动魄的细节:半山腰修渠时,一个女孩推的车太重,一直往悬崖边滑,旁边的人拼命大喊让她放手,她却怕损坏了集体的车,舍不得放,直到撑不住了才松手,手一放,车就掉沟里了,再晚一点,人估计也一起下去了。这些生动细节让年轻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时代,深刻地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也深深体会到,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既要有想拼敢拼的劲头,又要有能拼的实力和正确的方法。
老人们的故事也让年轻人看到,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位出生在黑龙江省拜泉县的老人是家里第一个孩子,没有读过一天书,由于家境贫寒,年纪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做农活,唯一的愿望就是家里的人都能吃饱饭。20岁时,他当兵入伍,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当兵数年后,他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札兰河垦荒种试验田。在他的努力下,先是种黄豆取得了成功,后来又尝试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都取得了成功,并被大规模推广。这也成了老人一生的荣耀。
为这位老人记录的温淳善是河北东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老人的人生让她感慨万分:“过往岁月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现在的生活是一碗平静的温水,须防温水煮青蛙。我们不能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躺平摆烂,唯有奋勇前行,方得始终。”
图说:大学生志愿者在与老人交流
收获珍贵记忆
每一位老人都非常珍视访谈的机会。有的老人会提前半小时到小区门口等待,谈话结束后,也一定要坚持送志愿者们下楼,目送孩子们上车。访谈前,团队一般会先发一份提纲给老人,很多老人都将提纲仔细看过,反复思量要讲的事情。讲述时,有的老人身体不好,但志愿者劝他们休息,他们总是说“把这个说完”“把那个说完”。哪怕是很多年前的生活细节,老人们都记得非常清楚,志愿者们经常听着听着,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老人们讲述的世界里,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人来倾听自己的人生故事,老人们都特别开心,也特别喜欢这些主动接近他们的年轻人。有一位老人,每次志愿者们离开的时候,都坚持让他们一人拿一个苹果再走,取的是“平平安安”的寓意;还有的老人在访谈后,专门为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创作了一首十六字令;多数老人都会精心地写上一段话发给志愿者,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与快乐。
比如最近王文浩收到的这条:“穿暖衣,吃饱饭,老了无事闲着转,总想写点回忆录,无奈手拙难实现。晚报看到王文浩,能助老人做志愿。满心喜悦来联系,热心相约来见面。一老一少很投缘,见面双方都喜欢。赞他年轻有理想,敬老助老来实践。自愧不如当代人,八十二十齐向前。——两个六十年前的大学生老党员写于2024年11月23日。”
很多志愿者在此之前,并没有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有过深入交流。参加志愿活动后,这些年轻人发现,他们竟在无意间拉近了与家庭和家族的关系。一次,一名志愿者突然缺席了一场重要活动,也没有解释原因。事后大家才知道,她是回老家参加奶奶的葬礼了。令她特别感激的是,因为参加这个志愿者项目,她才和奶奶有了最后一次交流,也是唯一的一次长时间交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影响百万学子
不少志愿者参加项目后,将信息传播开来,又吸引了更多志愿者联系加入。王文浩认为,这本身就特别有意义,“只要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老人被关注被倾听”。目前,已有来自全国200多所学校的7000余名大学生加入进来,为上千位老人记录了他们的人生故事。
2022年暑假的社会实践项目结束后,志愿者活动也曾进入过一段“混沌期”。为了维持项目运转,王文浩做过兼职,在学校操场上摆过摊卖过饮料,也投入了自己的奖学金。在他看来,未来这件事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大、更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项目中获得发展,仍需要不断地摸索。
为此,王文浩始终在寻找一种模式,让项目能合理合法可持续地存在。多方探索后,他接触到社会企业的概念。“社会企业是一种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的企业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追求社会目标而非自身利润最大化。”这令王文浩深受启发,在他看来,为老年人撰写人生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并且有不少老人愿意为此付费,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获取维持项目运转的资金,可以让更多老人从中获益。王文浩将他的思考和团队成员沟通,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再次明确了方向之后,王文浩带领团队注册了公司,通过有偿的增值服务维持项目的发展。他们计划为老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比如用AI为老人的故事创作插画,让老人们的回忆更加生动有趣。
谈及未来,王文浩和他的团队充满了信心,他们希望到2035年,能影响百万大学生,服务10万老人。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