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城事 > 城生活 > 正文

追寻千年印记 记录古镇历史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陈浩     作者:陈浩,刘必华     编辑:陈浩     2024-12-09 09:36 | |

日前,一部追寻千年印记,展现地方风貌,近40万字的《安亭千年》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内容都出自一些酷爱当地历史文化的“土作家”“土专家”之手。

《安亭千年》一书出版发行 刘必华摄

嘉定区安亭镇,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枢纽,也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在地。如今的安亭镇,由原安亭、方泰、黄渡三镇合并而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安亭菩提禅寺建成。宋徽宗政和年间,普贤教院的石刻记录堪称吉光片羽。至南宋,安亭人药斑布(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盛名远扬。到明代,被后世誉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在安亭办学20载,赓续古镇文脉。

黄渡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在此过江,故得名“黄渡”。近现代黄渡出了许多名人,如近代文化学者谭正壁、著名画家周湘、围棋大师陈祖德、百雀羚创始人顾植民等。

方泰也不乏风采。如在“嘉定三屠”历史事件中,儒生黄淳耀为抗击清兵入城,与弟坚守30天后自缢。“二黄墓”被列入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亭还是革命文化的摇篮,如革命烈士夏采曦早年与陈云一起,领导了以青浦小蒸为中心的农民武装,发动秋收起义,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夏采曦故居”被列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盛慕莱烈士的事迹被搬上银幕,他是《51号兵站》中男主角“小老大”的原型……

近年来,安亭镇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发掘抢救和整理,力争出版一部全方位展现安亭历史和风土的“文化地理志”,记载古镇历史,传承地方文化。镇文化部门牵线搭桥,召集了20多名“土作家”“土专家”的采编队伍,创建安亭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微信群,开展寻古镇文化之旅活动,感悟安亭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采编人员为《千年安亭》一书出谋划策

采编人员绝大多数是出生于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老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喜欢舞文弄墨,用手中的笔描绘家乡的变化。他们实地调查,串户走访,查阅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93岁的王元昌老人,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是安亭的“活地图”和药斑布传承人。他不会电脑打字,视力也不好,就用笔在稿纸上一字一句写下来,再反复修改定稿,有时熬至半夜。

采编人员参观安亭镇药斑布展示馆

唐友明被称为“乡土作家”,是一位出手快的“笔杆子”,撰写了大量史料性文章。他担起了带头人,与大家一起搞策划、拟选题,查资料、改文稿,做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

骆骏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他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帮大家校对纠正文章中的病语和错别字,把好质量关。

周琪卿为采写抗日烈士朱步宵一文,多处打听找到其家人,采写了《自卫民众打游击》一文,挖掘了许多鲜活的细节……

这支采编队伍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实地采访及反复修改,终于编纂出版了《安亭千年》一书。全书分地理历史、文化两部分。地理历史包括了古镇渊源、名宅古建、河道桥梁、古寺名刹、街巷村野。文化风貌则涵盖了古代先贤、现代榜样、文脉渊源、勿忘国殇、风俗民间等,记录了历史变迁。

新民晚报记者 陈浩 特约通讯员 刘必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