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正在热映,这部2013年问世的经典作品,虽已历经十年时光,却因其深刻触及亲情与人性,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影片中的核心冲突——两个家庭因孩子身份错位而面临的抉择,将“血缘”和“陪伴”这对矛盾的命题以平实又深情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之上。这背后,是枝裕和对于人性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他一贯的叙事哲学。
题材“旧”中生新:从个人到大众的情感体验
“孩子被抱错”在影视中并不算新鲜题材,也有人提出类似疑问。然而,正如是枝裕和在日前的中国首映礼上所说,题材的新鲜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是否能对这一题材产生切身的体会。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是枝裕和自己初为人父的经历。当忙于工作的他在女儿口中成为“常来的叔叔”时,那份疏离感刺痛了他,也成为影片创作的起点。
这种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使得影片从平凡的设定中焕发出独特的温度。通过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育儿理念及家庭互动,他展现出一种真实却富有层次的情感冲突:到底什么才是为人父母的真正意义?
影片中的主人公良多是一个精英律师,习惯于用成败标准看待人生。他认为血缘是父子关系的核心,却在接触另一家粗朴却温暖的父母时,逐渐意识到陪伴和情感才是家庭的真正纽带。导演并没有试图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希望借由良多的困境引发观众对于“父爱”和“亲情”的思考。
这种开放式结局,与其说是一种叙事技巧,不如说是是枝裕和对于生活本质的信念: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并无明确答案,重要的是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折射生活细节:从寿司到煎饺的“食物叙事”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食物常常承担叙事功能。在《如父如子》中,不同的饮食场景揭示了家庭氛围的微妙变化。从西装革履的良多一家人规整地分食高级寿司,到普通工薪阶层的雄大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地吃煎饺,导演以食物为载体,勾勒出两种不同的家庭关系。
“寿司也是分等级的。”是枝裕和通过吃饭的场景,可以折射出很多,比如一个人如果第一筷子夹的就是金枪鱼寿司,那么他往往是没有同理心的,而寿司吃着吃着一般剩下的都是鸡蛋玉子烧,妈妈就会说,就剩这点了,赶快吃了收拾了。关系和氛围都从寿司之中一目了然,这些细腻的细节不仅为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得以窥见日本文化的一隅。
《如父如子》在中国上映后,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中国首映礼上,许多影迷表示,这部电影触动了他们对家庭关系的再思考。有人认为,在一个快节奏、注重效率的时代,这部慢节奏的影片用最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是枝裕和认为,电影的节奏就好像人在讲话一样,“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节奏,我就是用自己的节奏讲我的故事,每个人讲话的语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心跳都不一样,但是我也会有跑起来的时候,我也会有驻足不前的时候。”
在良多和庆多踏上那条隔着树木与栏杆的分叉小路时,观众流下的眼泪不仅是为角色而流,更是为每一个被亲情拉扯过的瞬间所流。陪伴还是血缘,答案并不唯一,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共鸣。
这便是是枝裕和的魅力,细腻、柔和的光影,照亮了复杂却真挚的人性深处。(赵玥)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