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晨读 > 正文

晨读 | 曹伟明:那个见字如面的时代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伟明     编辑:郭影     2024-12-17 07:00 | |

  走过熙熙攘攘的放生桥,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来到了朱家角西湖街上红砖灰瓦的“大清邮局”小楼前。1896年,清政府设立大清邮局。1903年,青浦朱家角凭借水上交通的便利、信息传递的需求,创建大清邮政的代办分局,成为清代上海地区13家平民通邮的驿站之一,作为官方所用驿馆的补充。

  早在唐宋时期,也是青浦,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就已经把中国的邮驿文化,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到日本、波斯和古罗马,开辟了海上邮驿的“丝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还发展了“加急铺”“鸡毛信”等形式,提升了书信往来的时速,满足了人与人沟通情感的需求。青龙镇边的吴淞江两岸更是官府驿站林立,它们是传递官府文书的通讯机构。在没有官办的邮局时,一般百姓交流感情和信息,只能托人捎带,传书传讯,解决思念之苦,互报平安之需,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生于朱家角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曾用刚学会的文字加上图画符号,给远在上海帮佣的母亲书写思念,表达想去上海滩闯荡的自信。最后,他在母亲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拼搏的跨越,由乡村的放牛娃变成上海滩杰出的出版家。而人工智能之父、科学家吴文俊,在朱家角躲避上海滩战乱时,也曾通过这一邮局向市区数学老师写信,讨教数学难题,最终成为人工智能的开拓者。

  昔日的邮政船慢悠悠,时光像漫长的水流。当年,人们爱意绵长,一诺便是永远。那时候,人们可以在舟船上笃悠悠地欣赏沿途风光,静静品味每个瞬间的灵动和美好。如今,回望那个笃悠悠的年代,心中满是怀念。那见字如面的书信,总是给人们一种久违的静水流深的文化气息。

  朱家角曾经连通沪苏交通的放生桥,现在是唤醒乡愁、沉浸体验文化旅游的载体。科技与智能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潮水般的冲击。然而,即时通信的内容却越来越言简意赅,或言而不尽,丧失了许多书信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丰富情感密码。传统的书信,可以解决当面无法表达的困苦,书信中的真情流露不会因内容简短而失去庄重,不会因书信简陋而没有温度。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崛起的今天,如何多一些仪式感、温暖感和庄重感,避免新媒体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坚守文化的情怀,让家书,作为一种感染力强的鲜活文本,成为最温柔的艺术,寄寓乡愁,传承好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确实是一道古镇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文化命题。(曹伟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