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SEA-Hi!论坛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第29期SEA-Hi!论坛日前成功举办,多位嘉宾围绕“城市美学”“人文关怀”等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实践。
多一个选择
有人说“年纪越大,选择越少”,在当代艺术家胡尹萍看来不一定。
她分享了一个艺术作品:《小芳》。在她四川老家的小镇上,有很多妇女通过编织出售毛线帽来补贴家用,她的母亲尹三姐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不希望母亲的时间被廉价收割,她引入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构思了一个名为“小芳”的角色,并通过这个所谓的虚拟角色,来收购母亲和其他人的编织品。
后来,她做了一些展览来呈现这些编织帽,并把它们送到更广阔的世界,比如,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娇兰总部展览现场、爱尔兰的传统节日,通过这些,阿姨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认可的。
随着时间推移,“小芳”成为了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阿姨们编织的形式从普通的毛线帽扩展到了更多创意领域。她们编织超规格的大帽子、美国民众戴的猫咪帽,再到编织比基尼,以及用毛线再现猪肉铺,根据名画创作织物复制品等,阿姨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发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琐碎、参与公共活动的新途径。
“小芳”项目也因此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这些编织作品逐渐走出小镇,出现在各大美术馆和商业合作中,比如,VERSACE的合作项目、成都的声音动物装置展览,等等。未来,“小芳”将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正在筹划中的UCCA沙丘美术馆的展览便是一个新旅程的开始。
在她看来,艺术不只是拍卖行里面的昂贵作品,也不是一个纯粹物质性的结果,艺术是美学,是思考,也是解放。
介入公共性的实践路径
从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展陈设计师到公共领域策展组织者,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的创作历程犹如一条蜿蜒穿越多重身份的河流,每一重角色都为他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作为策展人,他需要与艺术家携手合作,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参与进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首钢城市复兴展上,他邀请作家蒋方舟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共同编织一个多维叙述体系,共同讲述了首钢工业园区普通工人的故事。在有限的100平方米的盒子里,让不同文化属性的人能够一下子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的空间场景里面,从小家庭的片段、切片,进入到一个大的讲述中国近代工业变化历程的故事里面。参与到项目里的人非常多元,有平面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模型设计师,他不仅是策展人,还是展陈和空间设计师。大家在统一的工作框架下做一件作品,这是他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他在策划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时,依然沿用了这样的工作模式。
公共性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链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组织者、机构与艺术家等各种角色以及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方方面面。正如上一位演讲者胡尹萍所做的一样,小镇阿姨手中的编织品,原本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经过艺术家的介入与创造,便能升华为艺术作品。这启示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建立更多这样的连接,让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共创美好未来。
连接物质、意识与生态的永恒对话
空间艺术,作为一种能够超越物质界限的媒介,正逐渐成为连接人类意识、自然生态与宇宙万物的桥梁,激发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持续共鸣。在近两年的艺术实践中,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新媒体装置艺术家、策展人袁隆尝试探索这一主题,并通过一系列作品和项目将这种理念具象化。
2021年,在英国汉娜佩舍尔雕塑公园落成的作品《呼吸Breath》,正是对上述思考的一次实践。这件作品旨在为植物发声,展现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实验室级别的空气探测器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经由计算机处理后转换为灯光的颜色变化,生动地呈现了植物作为碳汇的生命力,建立了人与生态之间的新纽带。
2023年,他和团队人员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创作的《燕归巢》,则将这一概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该作品以大地艺术的形式模拟鸟类的动态,内部结构随潮汐起伏,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与大自然互动。我们还创造性地利用了有害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作为材料,变废为宝,深化了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扩大这些作品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共创呼吸计划”,邀请公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不仅让参与者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赋予了艺术作品本身新的生命力。此外,2019年的“塑料纪”展览聚焦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让来自5000多个家庭的学生们和500多名志愿者共同回收并重新利用塑料废弃物,制作大型装置艺术,以此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如果宇宙的本质是振动,那么空间艺术就是捕捉这些振动的共鸣体,让它成为人与世界对话的永恒桥梁。
当代艺术在城市空间的多重可能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Philip Tinari)分享了UCCA过去三个月内推出的重要项目,展示了艺术与公众之间多元化的互动方式。
第一个项目是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吕克·图伊曼斯个展“过去”。这个展览汇集了比利时画家吕克·图伊曼斯的87件作品,共计超过100幅画作,来自56个不同的展览方,包括国际知名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在三个月的展期中,展览即将迎来数万名观众。他每天在手机上打开“小红书”应用软件,都会看到观众对展览的不同看法,收获很多关于自己工作的有效反馈。第一个项目给他带来了启示:观众永远比你想象中更懂艺术。
第二个项目是江苏宜兴丁蜀镇UCCA陶美术馆。这座由隈研吾事务所设计的展馆形体来自于丁蜀镇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非遗龙窑形象。今年这里策划的首展聚焦陶瓷艺术,展出了来自60多个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它们都是来自历届国际陶瓷艺术节的获奖作品。尽管我们发现,美术馆本身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打卡,游客站在任何一处都可以形成非常有趣的背景和景观,但实际进入展馆参观的人数相对较少。第二个项目给他带来了启示:即使不进入美术馆内部,其外观也能起到提升公众美术修养的作用。
第三个是在上海新天地举办的“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项目。这个项目旨在支持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涵盖评奖、驻村、驻留等多个环节。作品多与上海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翻新相结合,在核心地段的老建筑内展示。虽然参观人数有限,但却为社区注入了无形的文化力量。第三个项目给他带来了启示:即使是在商业环境中,艺术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环境,成为社区记忆的一部分,这种影响可能在现在也可能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显现出来。
公共艺术有助于创造共同的记忆。当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时,它可以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追求,成为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更多有分量的艺术品和有思想的艺术家与更多追求艺术的观众相遇。
用综合方案激活城市空间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表示,他们希望用综合方案去解决城市空间的活化问题,平衡好空间设计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城市空间的使用者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需求有时候很简单。我们参与了很多艺术展览、城市更新的实践,首先是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所以实用性是首要考量,这也是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其次,我们希望有更好的艺术家、更好的艺术设计去点亮空间,赋予老百姓更多的情绪价值,让他们看到作品时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起到疗愈作用,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计并没那么困难,当下,我们更缺乏的是优质的空间运营者和内容生产者,他们可以生产不同的活动、文化、艺术等内容,并植入空间,让空间保持活力。艺术家、策展人都是空间的内容生产者,我们一直在组织策划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也同样致力于通过城市策展去激活城市空间的活力,以展览、艺术、市民活动等去激发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不是所有的空间都需要布满艺术作品。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是既美观又实用,既是精神享受,又能切实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从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