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吸引写作爱好者踊跃参加 新民周刊记者 王哲 摄影
由上海报业集团、新民晚报社指导,新民周刊主办的第二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颁奖典礼昨天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
作为国内唯一以社论为比赛体裁的大赛,本届赛事于今年6月启动后,引起了全国很多地方学生的热烈反响,组委会共收到上海、深圳等地投稿15000多篇。
经过教授评委团的评选,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9)班陈睿杰获得金笔奖;杨浦高级中学高三(11)班王思媛、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高一(2)班纪洛瑶获银笔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3)班赵昱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二(3)班陈羽鳞、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高二(19)班龚洪义获得铜笔奖。大赛还评出入围前50名的妙笔奖作品,以及100位同学获得的百佳作品奖。
图说:为金银铜笔奖获得者颁奖 新民周刊记者 沈林 摄影(下同)
五位教授级专家担当本届大赛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病理生理学家、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表示,这次担任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评委是一种“跨界”,有了一次观察青少年所思所想的机会。金笔奖作品标题为《何以学“文”》,陈国强说,他也常常被人问起“到底学文好还是学理好”。他认为,学好文科是成就一个人未来创造力的基本要素之一,青年学生应该学一点也许看起来对当下“无用”的东西。
复旦大学哲学社科领域一级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连续两届担任大赛的评委。他表示,今年参赛作品整体水平高,文章涉及各种社会话题,包括城市建设、网络用语、文理之争等,都是青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剖析问题。
曾任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俞立中也是第二次担任评委。他说,心目中优秀的学生社论不仅要看选题,更要看阐释的观点和立场。
图说:评委畅谈青少年的写作与人生历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评价说,参赛学生的视野和思考、对于互联网新技术和当下热点的敏感性与快速反应能力,并不逊于一些成人评论员。例如,银笔奖作品《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有感于互联网媒介环境下语言文字遭到的冲击和腐蚀,作为中学生作者,这种忧患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毛尖说:这次比赛很特别,不是让学生写风花雪月,而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回到一个更热血的赛道,这是非常珍贵的。现在的青年学生似乎少了激情写作的能力,而激情不是会用感叹号,应当是在表达观点时要充满激情。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新民周刊记者 黄祺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