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曹杨二中学生观看“夜光杯”展板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图说:马伯庸带着曹杨二中学子“跟着苏轼一起学读书”
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社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昨天走进曹杨二中。苏轼尤爱读史,而人民文学奖、骏马奖得主,80后作家马伯庸最善于挖掘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当善写历史的知名作家揭开他如何“偷师”北宋文学大家阅读历史的秘籍时,校园行中这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大师课堂有趣又有料——“跟着苏轼一起学读书”,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阅读欲速则不达
马伯庸的开场白一如他的小说,出人意料又诙谐幽默。他坦言,小时候拿到史书也曾发愁,直到有一天读了苏轼的《儋州夜梦》才豁然开朗。“有限的人生面对读不尽的浩瀚书海,首先要放平心态,其次要有好方法。”
“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更要集中精力做有效阅读。”马伯庸分享了他从苏轼处学到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以目标为导向,在心中设立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盯着一个点去阅读,读完-个领域,再去读另外一个领域,带着目标反复阅读,做到有的放矢。”
马伯庸特别提到,苏轼的读书法“甚非速化之术”,还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量多地阅读、踏实地阅读,才能将书中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写作需要丰富经历
许多人会问马伯庸,为何总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但在他看来,灵感不是拍脑袋就有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积累、不断的思考和丰富的经历基础上。“中学生写作业亦如是,应当多与人交流,多观察世界,多进行社会实践。”
南宋诗人陆游以其爱国诗篇闻名于世,马伯庸在不同维度研读诗句的过程中挖掘了这位诗人“有趣人生”:陆游爱国也爱生活,尤其喜欢“撸猫”。“从《赠猫》《嘲畜猫》到《独酌罢夜坐》等,展现了他对猫态度的变化,也让人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马伯庸曾花11天就写完了一本《长安的荔枝》,但为了这11天里的“灵感勃发”,他做了十几年的“厚积准备”,学习了盛唐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盛唐人的生活习惯,去查了荔枝的生长过程,还有广东、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山川形势等。这也是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对马伯庸写作带来的诸多影响。马伯庸从一遍遍研读历史故事中积累和汲取多元素材,也在游历名川大山的过程中,观察地域历史和文化细节,让他的故事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
语言不要简单粗暴
写作中究竟可不可以用网络用语?讲座中,有学生提出对网络热梗的困惑。马伯庸说,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是每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警惕语言贬值的现象。语言有其自身生命力,一些流行语会随时间消逝,而只有有价值的词汇才会最终留存下来。
“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滥用网络用语,过度使用简单粗暴的网络语言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使人变得懒惰,进而影响阅读和理解能力。”马伯庸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多用精准、严谨、经典的语言,“就如同古人表达遗憾,程度高的用‘叹息’一词,程度低的称之为‘唧唧’,每一个微妙的变化都会有一个对应的词。人需要主动性的阅读、思考能力,由此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对表达和创作都有帮助。”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