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看美展!”是许多市民和游客节假日的第一选项,美术馆成为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承载和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发展主题日”上发布了星级美术馆名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等榜上有名,25家上榜美术馆中有市级馆、区级馆,也有国有企业美术馆、非国有美术馆,呈现出集群特征优势明显、多元形态植根城市、学术特色彰显等特点。上海正以越来越规范化、职业化的操作模式和强大的执行力,吸引全球顶级艺术机构的合作和大牌艺术家的展览。但是,问题来了,在引进作品展览时,除了单纯地“挂画”上墙之外,上海的美术馆与西方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能否走向更深入的展览动线解读、公共教育开展、相互借鉴讨论?
图说:中华艺术宫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以浦东美术馆为例,从开馆时的“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徐冰的装置展,到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的奥菲利亚,以及透纳、康斯太布尔等人的画作,同期还有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展览。2023年初有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展示了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出土的文物,同期有泰特美术馆的欧普和当代艺术,以及意大利当代设计展览,现在正在展出的还有中国当红新媒体艺术家曹斐的展览,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得主埃尔·阿纳祖的大型装置展《红月之后》。出现在这些展览上的艺术家名字可谓星光熠熠,但是对于一般的市民艺术爱好者,这些名字却依然陌生,宏大炫目的声光电作品也一知半解,距离感十足。如何让一位参观者从一个仅仅满足于作品前拍照摆POSE“打卡”的普通观众,成为一个与美术馆和艺术真正产生链接的人?这就需要美术馆在作品的诠释方式、展览的叙事结构和学术深度上倾注更多关注,在与展览相关的公教活动中为参观者提供更多选择,提升观展体验。
曾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做过展览的90岁建筑师多西说过:“美术馆应该是一个让时间停歇的地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短暂休息,帮助我们抵抗高压下的活动。”
图说:浦东美术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如何让艺术家和城市、和美术馆建立情感的联系,美术馆如何和城市的市民建立联系?在当下的美术馆、艺术空间和全球范围内,艺术界的变化是打破人与艺术的边界,打破美术馆曾经的高高在上的封闭盒子的概念,拉近人和艺术的距离。
以多伦现代美术馆为例,作为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它的前身是一个烂尾楼中的菜场,这也注定了它和社区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多伦现代美术馆在几乎所有展览中都设置了互动版块,邀请公众进入展览空间,与策展人的理念主题或者艺术家的作品发生“对话”。“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展览特别设置了户外的部分,是多伦美术馆建馆以来第一次将作品带到社区公共空间。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虹口样本展中,美术馆组织了写作工作坊,社区居民和一些偶然路过的参观者,都能借此关注多伦路,发现审视自己与所处空间的关联。“公·园”展览项目里,艺术家殷漪的装置和声音作品邀请平日里在鲁迅公园里唱歌的老年群体来美术馆唱歌。当美术馆的空间被打开,艺术成就了一个不断生长的共同构建的城市故事。
图说:华漾美术馆
离笔者住处不远的武夷路311弄,还有一家华漾美术馆,这里以“建设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为理念,打破了美术馆的围墙,将社区居民从弄堂口走进家门的一段室外路段作为开放式“展厅”。居民可以根据社区特色和自身的文化需求,自主策划、运营,打造属于自己的“家门口”艺术。
让外来的艺术作品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更容易接近普通参观者,让身边的艺术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俯拾皆是,这就是上海需要的美术馆吧——不同的人都能在这一刻忘记时间。(徐佳和)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