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新民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赵玥:《最后的告别》向我们展示——电影属于每一个追梦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陆玮鑫     2024-12-28 11:40 | |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也是实现梦想的舞台。总有一些故事,令我们感叹命运的巧妙安排。张中臣,这个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当保安的普通人,凭借自己首部长片《最后的告别》,不仅成功跻身导演行列,还斩获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最佳剧情长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更反映了当代中国影坛对非主流声音和新兴创作力量的包容与接纳。

正在“冷映”的《最后的告别》,即便在京沪的电影院,排片也是岌岌可危。它并非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也没有试图以社会议题炒热自己。生活中的苦难并未在影片中喧嚣四起,影片用简洁的叙事风格和几乎没有台词的构图,构造一种既沉默又充满张力的氛围。故事的主角方圆,一个先天的聋人,由张中臣在北影保安队的前同事王耀德饰演,影片讲述了他的家庭三代人聚合离散的故事。在河南乡村的风景中,观众能感受到镜头下情感的流动与生命的搏动。

许多人认为,电影艺术通常需要深厚的背景、资源与平台,而普通工薪阶层的人似乎与电影世界无缘。然而,张中臣打破了这一壁垒。他的逆袭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挑战。《最后的告别》是他从身边提炼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这种“草根”视角,他对生活的感知与对苦难的理解,成了影片情感和叙事的动力源泉。

在短视频平台风靡的今天,许多人误以为拍电影变得轻松。几分钟的内容、几个爆点、一个反转,似乎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但电影创作远非如此。张中臣深知这一点,他的“逆袭”并非一蹴而就。当保安不过是他走进艺术院校旁听的捷径,他从未停止追求艺术的脚步,上完夜班,他就换下保安服,步入课堂,学习电影的语言与技巧,甚至从自己在监控室的工作经历中汲取灵感,把这一切转化为影片的艺术表达。

尽管《最后的告别》还有些生硬与粗糙的地方,但其诚意与真挚是显而易见的。张中臣从一个“外人”成功进入电影圈,从他的形象变化到他对电影的执着,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张中臣的故事,映射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对梦想的包容与尊重,也是对多元人才的认可。

张中臣的电影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文化产业日益包容“草根”力量的见证。通过这部电影,张中臣向我们展示了:电影不仅属于少数“精英”,它也属于每一个怀揣梦想并勇于追求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电影艺术来表达自我、实现梦想。而这一点,正是《最后的告别》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大的社会意义。(赵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