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医些事 > 正文

聚焦肿瘤呼吸病学前沿探索,多学科协作共同守护肺部健康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左妍     2024-12-30 13:18 | |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肺癌患者的预后有了大幅改善,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都实现了长足突破,慢病化趋势日益明显。呼吸科作为众多肺癌患者早筛早诊的“第一站”以及可能会陪伴肺癌患者诊疗全程的科室之一,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呼吸科的学科建设以及积极参与,将进一步推动包括肺癌在内的肿瘤诊疗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学科交叉,让肿瘤诊疗更综合全面

“以肺癌为代表恶性肿瘤发病率仍在上升,但同时在各种肿瘤慢病化进程也更加明显,需要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肺损伤,以及呼吸共病对肿瘤诊疗效果的影响,并给予积极的处理,为长生存癌症患者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近日举办的围绕肿瘤呼吸病交叉学科建设、为患者生命加时的媒体工作坊活动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周承志教授认为,“肿瘤呼吸病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了当下肿瘤诊疗中临床端和患者端的共同需求。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其慢病化进程,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DC药物等的广泛使用,导致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愈发常见。特别是近几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相关肺损伤已经成为免疫治疗最常见的重症和死亡原因。因此,肿瘤诊疗过程中对呼吸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亟需高度重视。

在周承志教授看来,上个世纪由于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损伤,心脏内科提出了“肿瘤心脏病学”,而现在,由于新的药物出现,肿瘤治疗导致的呼吸问题超过了心脏问题。“肿瘤呼吸病学”的提出,正是为了关注肿瘤诊疗所导致的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并为肿瘤诊疗相关呼吸毒性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建议,呼吁学术界高度重视这一现象:从顶层设计医疗政策方面,到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层面,再到相关企业药物研发层面,最终为长生存的癌症患者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肿瘤慢病化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必将成为未来呼吸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

“以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例,有数据显示,经过创新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已经可以实现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质量生存,这一方面对于治疗方案的排兵布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对于共病、肺部功能等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更综合的管理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周建娅教授表示:“过去,临床上更多关注的是肺癌本身如何治疗,并未关注到治疗过程中的肺损伤,‘肿瘤呼吸病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癌肺共治’的概念推动了肺癌防治水平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大家总以为重症肺癌就是晚期肺癌,但重症肺癌主要是由于各种急慢性合并症、肿瘤自身和(或)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在所有不同分期的危重状况的肺癌患者中都可能发生。”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余宗阳教授所带领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已发展了近10年,他认为呼吸科医生在重症肺癌患者伴随的多种呼吸系统问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病、肺血管栓塞和出血等问题的处理方面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且综合、全面的治疗,帮助患者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守护呼吸系统的健康。  

呼吸与共,为患者生命不断加时

随着影像组学技术、呼吸介入技术以及基因检测等手段的进步,让肺癌的诊断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更多时间。对于患者担心这些诊断技术是否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医院院感管理处副科长杨栋勇教授表示:“不管是通过经皮穿刺或经气管镜等介入技术获取组织样本进行诊断或治疗,只要符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些检验手段有助于判断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打下基础。

随着早筛手段的普及以及大家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在日常体检中都会关注肺部的检查,有些人检查出肺结节就特别担心,针对这一误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任医师樊慧珍教授表示,肺结节不等同于肺癌,多为良性病变,大家不用过于焦虑。“在CT 检查发现的大部分肺结节属于良性病变,也可以通过气管镜与介入诊断技术进一步诊断,并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规范的处理。”

专家在分享中提到,对于肺癌的早筛早诊,既不用一听到肺结节就和肺癌划等号,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重视日常的体检。“年龄≥45岁,且烟龄较长,或有肺癌家族史(直系)、自身肿瘤史、致癌物质职业暴露史、长期二手烟接触史、长期油烟厨房接触史或其他有害物质接触史,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史中的任意一项,都是肺癌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肺部筛查。“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岩巍教授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