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农民院士》举办研讨会,于荣光表演传递榜样力量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吴旭颖     2022-07-17 19:06 | |

继《大地之子——蔡希陶的故事》《独龙之子高德荣》《走路上学》《九零后》之后,由“荣光组合”著名制片人蒋晓荣、导演于荣光联手打造的又一部主旋律英模作品——电影《农民院士》于7月15日在京举办了观摩研讨会。

图说:研讨会现场 官方图(下同)

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主持,与会领导、业内专家、《农民院士》主创共同分享了该片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现实价值等角度对该片进行了分析和点评。片中,曾塑造“狼毒花”、关羽、木隆等众多经典角色的于荣光首次饰演科学家,以亲切真实且不失戏剧爆发力的表演将“农民院士”朱有勇心系人民的大地情感和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仲呈祥、张思涛、陆邵阳、高小立等专家尤其对于荣光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于荣光演活了农民院士,与朱有勇的形象融为一体,几乎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表演境界,实现了电影和现实,真实人物和艺术角色的高度吻合。

以“对视”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中。电影《农民院士》讲述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农村,科技报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片中,朱有勇院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放在邻里乡间,用共产党员的赤子初心打开了村民们的心结,用沾着泥土的双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点赞该片人物很新鲜、故事很真实、精神思想很犀利,在英模题材和科学家题材上有着明显的创新探索。“首先,它不是编年体,不是流水账,围绕一段时间和蒿子坝这个村,时间地点高度集中,最考验创作功力。其次,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对视,一方面是从朱有勇的角度来看扶贫,怎么帮助拉祜族兄弟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从拉祜族村民眼里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对视反差很强烈,互相支撑又互相突出,共同完成了主题。”李准认为,朱院士的荣誉写在大地上,写在历史上,不是只写在书本上,“他改变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命运,让他们一步跨千年,从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跨越到现代产业,这个精神思想很犀利。”

图说:《农民院士》剧照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从中华美学精神审美创造,多角度展现精神世界人格魅力的虚实结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三个方面做了全面阐释。他认为朱有勇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影片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创作上践行了‘托物言志、于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极致、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方式,多视角展现了朱有勇的真实世界和人格魅力。”仲呈祥特别夸赞,“于荣光演得非常好,真实朴实到位,既不暴又不温,该激动的时候会激动。他能够为了心心相印去喝酒,一瓶酒喝下去倒在门前,一时不能理解的行为他也能忍、能够理解,真实演出了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中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张思涛指出,这部影片的艺术虚构和矛盾相得益彰。“这部影片营造的真实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物塑造,有一种深刻的精神思想力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章柏青评价,从小的事迹中挖掘出一个大写的人,它有一种历史和现在的精神文化困境。“这种精神状态有强大现实意义,体现了朱院士扶贫期间的精神价值。”

孩子第三视角,独特展现赤子情怀


《农民院士》导演兼主演于荣光回顾创作历程,表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拍的是一种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精神。于荣光回忆了拉祜族村民送别朱有勇院士那场戏,“我们拍的时候请了100个群众演员,结果来了3000人。他们都是自发拿着家里的鸡、腊肉和酒,唱着歌来送别。那首歌叫《实在舍不得》,水有多高,地有多长,我舍不得你走,这是简单的一首歌,他们就在那唱。此情此景,二十多个来开会的科学家都不开会了,全站在那感动哭了,感情特别真挚。”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在创作上,这是一部最不新闻化的英模题材片,以一个小女孩的第三视角叙事,很讨巧,也容易撞击成人的心灵。它将人物的人格魅力与生活的质感,情感的温度完美结合,并将朱院士真实的精神世界与艺术虚构情节得以有机铺陈,信息量大,文化元素丰富,是一部散文化、歌舞化的英模电影。

图说:《农民院士》剧照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王纯同样认为女孩的视角很独特:“小女孩的爷爷曾经试图带领全村人奔向幸福和小康,但是被困难所打败又回归到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他是保守主义者的一群人,和院士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群人形成了天然的矛盾对抗。在这种矛盾变化中,影片用孩子绘画的方式去感受,去展现变化,非常独特。”

《当代电影》社长兼《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认为《农民院士》成功塑造了朱有勇院士的形象,展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信念和行动,更呈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人民和民族的深深情感,对培养他的大地和人民的回归。“这部影片采取了双视角叙事,既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为民情怀,又深化了扶贫的主题和意境。两个视角交织起来揭示了这位院士的精神世界。”(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