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一颗赤子之心铸就一座交响丰碑 纪念朱践耳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今晚举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吴旭颖     2022-10-23 20:48 |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曲家,《离骚》中的这句诗是朱践耳最为推崇的,也是他穷其一生对“音乐梦”和中国“交响梦”上下求索的写照。今晚,“纪念朱践耳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驻团指挥张洁敏、助理指挥张橹挥棒上海交响乐团,奏响了朱践耳的四部作品——管弦乐《灯会》、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女声独唱与弦乐队《水龙吟》及《第十交响曲“江雪”》,其中《水龙吟》由女高音黄英担纲独唱。

图说:演出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一个缩影 一座丰碑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提起朱践耳,人们率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被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旋律。然而,作为中国当代杰出作曲家之一,在朱践耳近70年的创作生涯里,除早期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及《节日序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涉足几乎所有体裁的音乐作品,留下11部交响曲、17部管弦乐、15部室内乐、8部声乐作品。

每部作品背后,都是朱践耳对于人文哲思及音乐美学上的探索,不仅推动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更用音符记录了他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洞见。朱践耳用音乐书写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声。他的创作轨迹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交响乐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交响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如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所说:“朱践耳先生的交响曲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当代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也承载着老一辈中国音乐家的理想,更启迪青年一代奋勇向前。上海交响乐团继承和发扬着朱践耳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薪火相传,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图说:朱践耳和余隆对谈


一场“江雪” 一幅“素描”


今晚亮相的四部作品都是朱践耳极具代表性的创作。《第十交响曲“江雪”》以西方十二音技法和管弦乐队为骨架,融合京剧、古琴、唐诗等中国元素,采用现场演奏融合预制录音的演绎方式。当京剧名家尚长荣吟唱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恰似一位隐于山水的智者,让人们寻到心灵的宁静。

《水龙吟》唱的是苏轼的词,是朱践耳为女高音与乐队制造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梦境之中,你能听见古老的昆曲、泉州的南音,感受中国古乐的韵味。管弦乐作品《灯会》乃是朱践耳的“即兴之作”,极具画面感的乐曲将彝族音乐和潮州音乐巧妙结合,展现浓郁地域风情,喜悦欢快,雅俗共赏。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是朱践耳传播最广的作品之一。当年,朱践耳赴贵阳观摩“苗岭之声”音乐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地生活一个月,汲取大量珍贵的民间音乐素材。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苗族、侗族原生态民间音乐,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好似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不已。”

虽然音乐会的容量只够展现四部作品,但却能从中窥见朱践耳一生的创作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无论是汲取灵感自柳宗元五言绝句的《第十交响曲“江雪”》,还是加入昆曲、南音等的《水龙吟》,抑或将“苗岭之声”融入交响组曲的《黔岭素描》……朱践耳用音符和旋律,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悉数编织在他的各色音乐作品中,绘就了一幅他心中的中国梦,也让世界通过这些音乐作品,得以看见中国的壮丽山河。

据悉,该场音乐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交响乐团承办。11月18日,上海交响乐团北极星四重奏演奏还将为观众呈现朱践耳所创作的多部室内乐作品,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图说:音乐会开始前举行的《致·践耳》黑胶唱片首发仪式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致·践耳》黑胶唱片开启预售


今晚音乐会开场之前,一张名为《致·践耳——纪念朱践耳百年诞辰室内乐精品》的珍贵的黑胶唱片也开启预售。

这张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唱片,整理了朱践耳创作中较少被人关注的室内乐作品,参考《朱践耳创作回忆录》一书,最终选定了《记忆》《梦》、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女声独唱与弦乐队《水龙吟》、为管弦乐队及五件中国乐器而作《丝路梦寻》《孤独》等七首作品。于2022年3月、6月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分批完成录制,以经典的黑胶唱片和流媒体数字唱片为载体和传播手段予以出版。

图说:《致·践耳》黑胶唱片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据悉,此次选录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大且体裁多样,既有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声乐作品,也有朱践耳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根据其室内乐改编的管弦乐版本的《丝路梦寻》。

多次指挥朱践耳作品的张洁敏在唱片录制中担任指挥,她表示“朱践耳作为我们团的驻团作曲家,乐团经常会演他的作品,但录制室内乐还是第一次。唱片里的作品各具特色,像《丝路梦寻》用了很多音响,而《水龙吟》则是用了不同的调性叠加在一起,更多的是意境营造。”

此外,在朱践耳百年诞辰之际,美国音乐学者约翰.罗比逊撰写的《朱践耳和中国交响曲创作》(中译本)也于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名专门研究亚洲和非洲现代作曲家的音乐学者,他认为“朱践耳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跨文化作曲家之一”,并将朱践耳与贝多芬、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列为研究生期间交响乐文献课程中的研究对象。(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