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跨界、跨国、跨时空合作 科技需要为人类未雨绸缪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     作者:马丹     编辑:季晟祯     2022-11-05 12:03 | |

图说:世界顶尖科学家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共议创新合作议题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摄

  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人类的世界正在经历一个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已经成为大变局中关键变量技术。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上,各国顶尖科学家不约而同聚焦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健康、粮食等议题,并强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跨界、跨国、跨时空的科技合作来做足未雨绸缪。“这其中,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互联互通的科技经济体,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复苏与发展,推动全球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也联合发布了《WLA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希望推动科技创新普惠亚太人民,建立开放-连通的合作关系,扶持青年科学家成长。

  人工智能正推动未来医学变革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的发展,让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然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多种疾病也正困扰着人类。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是我国慢性代谢病研究专家,在他近40年对糖尿病的追踪研究中发现,经济发展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美对比研究发现,我国GDP迎头赶上的同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除了年龄、基因等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因子,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宁光认为,亚太及其他地区未来的繁荣发展,健康是最基本的要素。“糖尿病这类疾病的科学创新不仅需要长期跨时空跟踪研究、跨境的国际间合作,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引入,或将推动未来医学的变革,比如,利用AI对糖尿病进行精准预防和治疗。”

  跨界的研究,也让科技创新有了更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学科与交大校部理工科深度交叉,率先在国内创新提出医工交叉模式,特别是在手术机器人、3D打印、AI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多个医工研发团队,探索出一套适应交医模式的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新技术推动医学的发展,但距离普适性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特别强调,科学技术需要包容性增长。“全球科学家要一起推动为所有公民利益研究的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成为一部分人获利的手段。”

  基因技术改良物种促进多样性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认为,生命之所以在地球上有了40亿年的硕果,人类的进化核心并不是“适者生存”,也不是“最好”,而是多样化。“人与人、人与生物之间拥有与生俱来的多样化,方能相互学习、探索未知,促进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发展、人类繁荣。”

  在2000年沃尔夫农业奖古尔杰夫·库什看来,粮食的多样化是解决人类生存的“秘钥”之一。“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病毒肆虐,粮食危机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运转良好的粮食体系,是人类健康幸福、各个经济体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植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正在跨界紧密合作,利用分子培育、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物种促进多样化,也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家推动建设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将种子储存在永久的冻土环境中,为全球植物种子保存‘备份’以应对天灾人祸。”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