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信心·力量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区将这样做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宋宁华     作者:宋宁华     编辑:吕倩雯     2023-03-14 14:45 | |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

新征程上浦东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浦东引领区建设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

图说:浦东陆家嘴。杨建正 摄

创新引领

加快形成一批“核爆点”

昨天,刚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左亚军走上舞台,演绎和“两个儿子”的故事。

在机场,左亚军在送17岁的儿子出国读书时,多年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儿子,不禁感到内疚。儿子也曾抱怨:“我知道你还有另一个‘儿子’。”他们口中的另一个“儿子”,是左亚军团队们“二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且唯一的全人源GLP-1类药物——国家1类新药“谊生泰”。如今这款新药不但实现了中国糖尿病领域创新药“从0到1”的突破,更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更用得好。面对母亲的付出,儿子最终表示了理解。“我有两个好儿子。”左亚军自豪地说,临别那一刻,母子深情相拥。

左亚军是浦东“追梦人”中的一员。浦东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大使命,基本形成了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体系。杭迎伟表示,浦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风险共担机制,着力完善创新的全链条加速机制,加快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形成原始创新的“核爆点”、区域创新的“核爆点”、产业创新的“核爆点”,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开放引领

推动自贸试验区战略提升

新国际博览中心,被誉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展览中心之一,上周,这里迎来了浦东疫情后首次线下的“双首展”。

新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迈克尔·克鲁伯是德国人,曾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在中国安家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分析上海会展业发展情况,“预计今年会展可以恢复到2019年高峰时期的八成左右,我们对未来两三年的行业反弹充满信心”。

同时,浦东也是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最多的地区,截至2023年2月底,浦东新区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达到254家,占全市近一半。近日,由浦东新区商务委、上海科创中心海关主办的“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浦东新区外资研发中心推进大会”上,浦东新区第一批获得科技创新进口免税资格认定的7家外资研发中心获授牌,7家近期落地的外资研发中心与所属开发区项目签约。

与会的外企表示,虽然疫情带来短期的困难和挑战,但得益于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和专项政策的落实,企业研发业务快速恢复,有的还实现逆势增长。“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潜力与韧性充满信心,将用好各项便利化措施和支持举措,推进新增研发项目有序开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浦东将进一步支持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尽快落地,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产业发展等领域推出更高标准的改革开放举措,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才引领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今年新年伊始,浦东发布了自开发开放以来、首个通过区委全会审议发布的人才文件浦东人才“25条”,对人才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向全社会传递出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一出飞机场,就到人才港。”在浦东国际人才港,法国海归博士梁丁歌获得浦东国际人才驿站首批创新人才入住的纪念“金钥匙”,并成为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的新成员。在浦东新区今年首场面向全区的高校毕业生大型公共招聘活动上,政府、企业、高校等推出了多项新举措,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自同济大学的博士后孙希财所学专业是研究神经干细胞,目前受聘于安集协康生物技术股份公司,在博士后创新基地从事相关的课题研究。“该公司位于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和我的专业息息相关,可以让我学以致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在诸多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创新链的裉节在于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缺失。”因此,需要高校与高科技企业深度融合,打通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尽早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对于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塔尖’,更要投入精力夯实‘塔基’。”全国人大代表张素心认为,攻坚高端制造产业,除了需要高端人才外,还需要大批不同专业领域骨干工程师,“夯地基有时甚至比筑塔尖更重要”。

“下一步,浦东将充分发挥引领区优势,加快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突破性创新,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为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无穷动力,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新高地。”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