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风”为底色,《鸿鹄高飞》凸显出当代青年志存高远的理想情怀;医护人员与家人在《告别》中呈现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延乔兄弟》再现先烈们不畏生死的革命生涯……上周末,第二届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沪苏浙皖四地舞蹈精英交流竞技,观众席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与喝彩。

作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板块,此次展演活动从百余个报名节目中最终推选出32个节目,展示了长三角地区专业院团、院校优秀舞蹈新作。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总导演陈家年认为,选材视角广、创作观念新、新秀演员多是本届展演的亮点。
舞评家方家骏也指出,此次亮相展演的32个节目题材不拘一格,在小作品中凸显了大立意,“这些舞蹈作品在更宽维度上寻求突破,不再回避重大题材、深远意境,尤其是现实题材不再是舞蹈创作的软肋。”
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是助推新人新作的舞台。芭蕾双人舞《大地之光》的表演者均为新生代职业芭蕾演员,他们向观众展现出人生中最明媚的年华,流畅、明亮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歌舞团独舞演员周晓辉演绎新作《告别》,这部作品的编导之一是青年舞蹈家朱洁静。

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青年演员王艺霏刚进团不久,就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表演独舞《云迹》。此外,不同于以往多以专业院团为主,艺术院校更是踊跃参与,逐渐成为展演活动的生力军。
沪苏浙皖共饮一江水,一批风格鲜明的舞蹈作品,以清新婉约的舞台彰显江南文化特色。在“前溪舞”基础上,《春水前溪》的创新演绎,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亲密关系;《富春》将浙江桐庐地貌和古代山水画卷融为一体,表现了“水送山迎入富春”的人文意境;《能不忆江南》从锡剧“瞧郎扇”中获取灵感,营造出以情造景、以景化情的诗画江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成为舞蹈创作的绝佳资源。《七尺龙渊》表现的是国家级“非遗”龙泉剑的锻造精神;《二十一日酉时》通过一则典故来反映“镇江香醋”严格而精湛的酿造工艺;《南京绒花》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安徽传统舞蹈“花鼓灯”在活态传承中获得了新的活力。“我们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将花鼓灯与火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舞蹈技法上追求新突破。”据国家一级导演张居淮介绍,舞蹈《幸福快车》把花鼓灯中的“岔伞”转换为飞旋的车轮,道具的灵活运用让古老的“花鼓灯”新意迭出,别开生面。《秋熟》则在甪直莲湘、浒浦花鼓等江南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时代气息更显浓郁。
本次活动由长三角舞蹈发展联盟主办,沪苏浙皖四地舞协承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协办。“此次展演不仅展示了我们近两年来的新作,还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平台,许多年轻编导和演员由此走上大舞台,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文化艺术的发展。”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仲宝说。(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962555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