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让舌尖长久记住地方特色味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编辑:吕倩雯     2023-04-25 10:25 | |

图源IC

王蔚/文

又到小长假。出门旅游就是吃点、玩点、买点。但是,就拿买旅游纪念品来说,常常是见到时觉得新奇好玩,买回家后就成了鸡肋。很多东西都是“义乌牌”,没啥特色。

再拿吃的来说,有些东西在当地吃吃还蛮可口,真要买回家吃就索然寡味了。前些天去了趟长沙,在太平街排队买网红臭豆腐,刚油炸出锅,蘸上佐料吃到嘴里那叫一个爽。店里也有卖同款真空包装的,说是带回去开袋即食,昨天拿出来一尝,怎么就吃不出在老街里的味道呢?

记得在广州时,曾到一家著名的鸽子店吃早茶。他们家的鸽子有十几种做法,每一道鸽子菜端上时,同桌都会抢着拍照,每人一两块鸽肉吃在嘴里,再配上这家店的特色点心和茶饮,就差惊呼“太好吃了”。毕竟吃不全所有的鸽子,于是就扫码网购了几个品种。但是回到上海,晚上吃饭时加热了几样鸽子,竟然也味同嚼蜡了。想想也是,那种在早茶店吃鸽子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了。用句抖音里的热词,叫“没有那个状态了”。

所谓“特色”,离开了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氛围,尤其是特定的文化状态,再好的东西往往也很难让人喜形于色。说到底,人们吃的、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地域特色文化。举个例子。你到上海郊区几个古镇走走,都有卖扎肉的,就是用稻草扎紧,用小火慢炖的红烧肉,做工不复杂但非常好吃。然而,在市区的各大熟食店是很难找到有卖扎肉的。为啥?或许这就是文化使然吧。因为扎肉只属于乡村田野,是那里袅袅炊烟的产物,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已经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地了。

近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更希望地方特色食品能给我们带来当地的文化故事,让我们的舌尖长久记住地方味道。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