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2023上海沪剧艺术节落幕了,但好戏还在后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沈毓烨     2023-06-19 11:41 | |


T字型舞台两边围坐着满脸期待的忠实沪剧迷,一台台老式电视机里放着黑白的沪剧经典录像,随着2023上海沪剧艺术节的闭幕,观众一同回眸上海沪剧院走过的70年历程。昨天受梅雨天气影响,原本要放在户外的闭幕式演出设在上海沪剧院的排练厅内举行,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笑言:“天公作美,让我们有机会请戏迷朋友‘进家门’看看,也是一种‘回娘家’。”

三林舞龙舞狮队的开场表演为现场舞出一派热闹欢腾,几代沪剧人联袂带来《双看灯》《雷雨·花园会》《芦荡火种·办喜事》《芦荡火种·保火种》《甲午海战·祭海》《向五儿·推磨》《罗汉钱·回忆》《朵朵红云》、朗诵《我们共同走过》以及沪剧旗袍秀《茉莉花》等精彩节目。越剧名家赵志刚、滑稽戏名家钱程、昆曲名家沈昳丽、评弹名家陆锦花也共同以一曲《大雷雨·人盼成双月盼圆》为沪剧节的圆满收官送来祝福。

90岁高龄的沪剧导演王兴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看到几代沪剧人的大集结,她的心情很激动:“从我年轻的时候就和当时的青年演员一起成长,今天又看到现在的青年演员在茁壮成长,希望他们步步都走到生活当中去,多创作好戏,为沪剧的未来出力。”85岁的沪剧名家沈仁伟仍在为青年演员辅导排戏,1959年就进团的他,当年通过《白毛女》《星星之火》《庵堂相会》这样的经典慢慢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如今他又和同龄人带着青年沪剧人演绎《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抢亲奇缘》等老戏,“对这些寻根思源的传统老戏,观众的评价很高,我想这条路走对了。”

已经退休的沪剧74届伉俪李建华和吕贤丽活跃在沪剧进校园的普及之中,让青少年从不了解沪剧到喜爱上沪剧。吕贤丽透露,当年教过的五六个孩子,如今已经从2013级沪剧班毕业进入了沪剧院工作,从学生变成了同事,还有很多孩子拿了“小梅花”“小白玉兰”的称号,或许其中也会有人走上专业的沪剧道路。在网络上传播沪剧和沪语文化的青年演员郜逸萍在沪剧节期间,创新了沪歌的形式,让更多孩子传唱起韵味十足的紫竹调。两位沪语训练营的资深学员薛淳峻和王昔浣成了现场最年轻的表演者,薛淳峻从2岁就开始听沪剧,王昔浣从小跟着父母在国外生活,回到上海后在沪语训练营里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还将沪剧培养成了兴趣。在闭幕式上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名家的表演,让两个孩子受益匪浅。

随着这个沪剧的节日收官,更盛大的上海沪剧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接踵而至。今年还是沪剧宗师丁是娥诞辰百年的重要年份,沪剧院将推出“烁玉流金,红色血脉”“丹枫迎秋,海派宜人”“春兰秋菊,灵秀江南”“致敬大师,沪韵悠长”四个板块的活动。从7月的红色主题,一直到11月12日丁是娥雕塑落成收尾,其间观众将看到《江姐》《红灯记》《金绣娘》等红色经典沪剧,也将欣赏到《大雷雨》《胡锦初借妻》《庵堂相会》《抢亲奇缘》等江南风味的沪剧,还有《碧落黄泉》《石榴裙下》等海派沪剧,以及复排的经典剧目《星星之火》《罗汉钱》等优秀传统剧目,共计20余场演出、讲座、导赏。

上海沪剧院的老院长丁是娥在沪剧舞台上演活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创立了丁派艺术,为推动沪剧艺术创新改革作出卓越贡献。晚年她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培养接班人,在她的引领扶植下,形成了沪剧新人辈出的局面。沪剧院预计12月将整理重印丁是娥的著作《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出版评论集《上海艺术评论“丁是娥诞辰100周年”纪念增刊》。(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