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不虚此行》:那一碗坚硬的稀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戴钟伟     编辑:沈毓烨     2023-09-13 14:22 | |


很久没有这样割裂感极强的观影体验了:剧本极其狠辣“突然”地以一个小众的职业——“悼词作家”,切入了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死命题,但在命题的挖掘上却刻意回避了“突然”感:镜语克制、叙事平静、情绪理智。于是,在一种带着强烈作者意识的电影语言铺陈和烘托下,演员展现出了全方位的表演技术,但人物的命运线条却反而愈发枯瘦。导演表露出了全维度的野心,但世相的内在脉象却全程孱如游丝。影片《不虚此行》带着强烈的学院派色彩,但绝对不属于那种佶屈聱牙,艰深晦涩的“先锋”“实验”电影。胡歌在本片中的表现,也比《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更有丰富度和延展性,配得上他获得过的荣衔。

客观地说,《不虚此行》是一部把主题思想置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戏剧逻辑之上的作品——作者主观指向极其明确,但也可能是过于明确;社会表达涵义极其清晰,但也可能是过于清晰。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观影割裂感,大概是因为多数观众走进影院,对于一个好故事的获取期望值始终是远远高于一篇哲理性论述的,不管那篇论述是多么深刻而且宏大。

观看《不虚此行》的过程中,不时会联想起同样聚焦于临终关怀的优秀影视作品,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编剧和导演刘伽茵能够发掘出“悼词作家”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凸显着人文气息支撑下的灵巧和敏锐。落魄的影视编剧闻善转行成为金牌悼词作家的角色设定,带着一丝文人自嘲和世事反讽,创作者也颇得契诃夫式苍凉内敛的幽默感的精髓。

围绕闻善带有稀缺性、隐秘性的人生际遇触达世间百态,“人物的锐角”和“社会的广角”完美地契合,从剧作的起点上,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这是一个天然具备张力的架构。果然,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在生与死的命题下,影片“精致”地布局了几组各有侧重的临终关怀的人物关系,有父子,有创业伙伴,有素未谋面却生死相许的网友,也有一生颠沛静水流深的老人。而在现实的人物关系纠葛之外,导演还特地安排了一组超现实的人物关系——主角闻善和自己创造的艺术角色“小尹”的灵魂对峙与依存的镜像关系。

从世相的解剖到灵魂的拷问,每一组人物关系都清晰地围绕着一个社会命题的靶心而构建。也许依然担心观众的理解发生过程性偏差,影片中,还特地设计了一处“闲笔”,用闻善与自己编剧研究生导师的对话,以“三幕剧”的经典编剧结构,完整阐述了主创者对于人生的宏观认知:开场好写,但都很难完美落幕,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所谓的”不虚此行”,无非是能有一次被洗耳恭听的机会,获得最后的尊严和安慰,影片的英文译名All Ears,完整诠释了作者的意图。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忽然理解了,悼词作家闻善这个角色可能不是被动的社会发现,而是一种主动的创作设计了——在影片中,悼词作家这个角色更多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一种意象符号,是一个携带着意义的感知者。连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带着强烈的指向性。

作为声名鹊起的学院派导演,看得出刘伽茵对于影片的精神体系构建是有明确态度和章法的,在电影技法的运用上也时时有灵光闪现。但一部作为大众传播对象与载体的电影作品,在剧作结构、人物塑造和情绪节奏各个方面,符号化的设定应该占据什么样的比例,担负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主创者也许不能过于一厢情愿,或者过于担心观众买椟还珠,明月偏偏照进沟渠。在观看《不虚此行》的过程中,这种从故事元素到人物标签,从情节推进到表演风格,每个缝隙都充溢着强烈符号化的感觉,一方面让人赞叹创作者的才华,但这种符号化的风格,也始终打扰着情绪的链接和共鸣。

主角闻善和他创造的角色,他的灵魂镜像“小尹”共处一室,共同面对各种被追悼者的故事,这种强烈符号化的设定,虽然带来了布莱希特式的间离趣味,但很可惜,最后在影片的功能中,也仅仅止步于作者的妙思和趣味而已。在叙事主体灵魂出窍的双人舞步下,各个作为客体的人间悲欢故事反而显得左支右绌,情绪分裂。悼词作家与悼词对象以及相关人物之间极其明显的疏离感,并没有带来所谓“留白”的诗意,而更多的是理智刻板而缺乏人格弹性的“合理的想象”,是略显浮夸而缺少人性温度的“自赏的芭蕾”。在这种氛围“传染”之下,我们惊觉,那几组看似接地气的人物关系,原来也是带着如此强烈的符号性。每一组关系都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一种人生哲理,每个人物都在“布道”,特别诚恳,也特别用力,但遗憾的是,那种过于直白的主题思想性,在“布道“之前,却完美地阻碍了感同身受的直觉反应。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面对人生终极的告别,那种来自人性的冲击力,被有意无意稀释了。用符号诠释符号,用意义说明意义,在符号化的熊熊火炉之上,熬就的,很有可能只是一碗坚硬的稀粥。本质上是对社会文化心理接受度和大众欣赏美学的极大考验。

在近期的影市之中,《不虚此行》是一部如此诚恳,如此强烈,如此独特,但又如此令人一言难尽的作品,让我们始终无法以单一、刻板的价值尺度衡量。也许,无论是作为创作者还是作为接受者,我们都需要再一次All Ears……(戴钟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