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让报废水处理膜重焕生机 同济大学自主研发“膜力焕新技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杨玉红     2023-09-20 10:02 | |

图说:高校师生将最新技术带进工博会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将已经报废的水处理膜再生资源化利用,让报废膜再焕生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教授长期从事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究,将团队自主研发的这一“水处理膜材料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带到第二十三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同济大学展台,向社会各界展示、交流。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污/废水的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利用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膜分离技术恰恰是控制水体污染、再生水资源的关键技术。2022年我国膜产业总值已超过3600亿元人民币,同时膜技术在市政、芯片、医药、化工等各个领域的水处理工程中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然而,水处理膜领域一直存在一个关键的行业痛点——膜材料更换频率高、投入费用大。由于处理水质复杂、使用过程频繁化学清洗等原因,导致实际水处理膜的使用寿命通常仅为理论值的60%。尤其是万吨级别的膜处理工程,3~5年即需更换新膜,投资动辄高达数百至上千万元。全球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水处理膜用户均面临材料报废、更换新膜的需求,并且,废弃膜材料还需作为固废甚至危废委外处置,不仅处置成本昂贵,其造成的严重资源浪费和负面环境影响,给用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基于上述行业痛点问题,王志伟教授领衔的膜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团队经过多年潜心攻关,从绿色循环、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开创了废膜再生的技术理念,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膜材料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膜力焕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膜立净—膜快补—膜焕新”三个环节,能够将报废的有机膜进行再生循环利用,让报废膜焕发全新生机。再生膜性能与新膜达到完全相同水平,并在报废基础上延长2年以上膜寿命,为用户节省50%以上的膜投资或使用成本。同时,膜力焕新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报废膜处理处置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兼具碳补偿收益,以助力用户面向双碳目标的绿色创新发展。

经权威数据库检索和行业调研,全球市场范围内尚未出现同类型的技术与产品,项目核心技术工艺为国际首创,现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专利1项,形成40余项知识产权整体布局,在领域内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篇,研发膜再生系列标准化药剂产品12项。目前,项目团队已在福建福州某万吨级市政污水处理厂建立膜再生示范工程,实现了废膜再生,降本增效。

“‘膜力焕新技术’不仅实现了成本削减,更实现了碳排削减。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王志伟教授说,这一技术成果落实到水处理领域中,助力在未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体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