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现场 > 正文

新亚运·现场丨看!他们在亚运赛场“飞”起来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厉苒苒     作者:厉苒苒     编辑:沈毓烨     2023-09-26 11:31 | |

翻转、腾跃,滑板的滚轴在碗池边缘碾过,发出吱呀的声音,那是热爱在呼唤的声音。

昨天,杭州亚运会滑板碗池决赛在钱塘轮滑中心举行,15岁的中国小将陈烨以84.41分夺得男子组金牌,拿到了中国在滑板项目世界大赛(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的首枚金牌。中国双姝张文娟和毛嘉思则分获女子组银牌和铜牌。

图说:陈烨夺冠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这是一片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赛场,男子和女子选手加起来共16人,只有两人不是00后。一次次隔空击掌,互相拥抱祝贺,欢乐肆意奔流在这片阳光笼罩的陆上丘壑之中,让人不由感慨:滑板真好,青春真好……


为滑板造一座池


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踏着滑板绕场一圈。阳光照射在陈烨的脸上,洋溢出蓬勃的朝气——英雄出少年,15岁的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冠军。

2016年元旦,不到八岁的陈烨和爸爸陈玩钦逛街,在商场里试玩了一下滑板后吵着要买。陈玩钦便和陈烨约定——“如果能坚持半年,我就全力支持!”

图说:陈烨在比赛中

半年后,陈烨对滑板依然热爱。陈玩钦兑现承诺,先是租了店铺卖滑板,又租下个200多平方米的仓库,给儿子建专属的碗池训练场。每种材料和工具都是他自己买回来的,每块坡道也都是自己做的。2019年,碗池竣工了,有了“爸爸牌”专属练习场,陈烨进步飞速,2019年被选入广东队,2022年获得国家集训队选拔赛冠军。去年,陈玩钦又重新选址,建造了一个面积900平方米、最高高度达到9米的滑板场——这一次,同样也是自制场地,整整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滑板很刺激,速度和腾空的感觉都很吸引我。”陈烨在赛后表示,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在亚运会的赛场上“飞”起来。

图说:陈烨在比赛中


因滑板多一个家


黑黑瘦瘦的于朗来自中国香港,在男子碗池预赛中排名最末,无缘晋级决赛。走出赛场,依依不舍地回望看台,他说,这是自己参加过现场气氛最好的比赛。

于朗的家住在距离香港滑板公园不远处,每天上下班经过,他总能看到一群“板仔少年”在一次次腾空一次次摔跤。从好奇的驻足观看到加入他们,于朗在滑板公园找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快乐,更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会一起研究新招,然后互相鼓励。”在滑板场,于朗还遇到了一生所爱,如今两人组成家庭并有了两个孩子。

26岁的年纪,在滑板领域已算年长。但于朗知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正在电视机前守候观看自己表现。“我想给孩子一个榜样。”小小滑板已经备好,3岁多的儿子今年就将开启“板仔生涯”。


伴滑板共同长大


9岁的菲律宾女孩阿莱加多是本届亚运会最年轻选手。扎了满头辫子却少年老成,面对镜头女孩丝毫不怯,侃侃而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滑板小圈子里,这位出生在当地的菲律宾小孩已是拥有7家赞助商的小名人。昨天的比赛中,虽然三轮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在做第一个跳跃动作时就狠狠摔倒在场地内,但阿莱加多没有丝毫沮丧和气馁。“摔倒是很平常的事,我不怕。”

图说:菲律宾女孩阿莱加多

顶着一顶粉红色头盔,来自中国台北的11岁姑娘林逸凡牵着10岁弟弟林柏羽的手接受采访。姐弟俩都参加本次亚运会的碗池比赛,姐姐进入了决赛轮而弟弟止步预赛。虽然“摔在地上很痛,也受过伤”,但小姑娘一个劲地说,对滑板就是喜欢,“从没有想到过放弃”。而妈妈也从最初的心疼哭泣,到如今笑着支持。“我俩都会一直滑下去,想站上奥运的领奖台。”

图说:林逸凡

拥抱年轻人,这是滑板当初申奥成功的最大原因。2010年以来,国内的滑板玩家从2万人次上升至150万人次。在一次次翻腾之中体会青春,这,正是滑板的迷人之处。(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杭州今日电)


记者手记丨另一扇窗

从街头走上赛场,滑板给了年轻人“用体育看世界”的窗口,不过对中国滑板队而言,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和不少运动员因为被街头滑板文化吸引而加入不同,中国的滑板选手大多是从其他项目跨界选材而来。曾参加东京奥运会被称为“火箭少女”的女子街式项目选手曾文蕙以及昨天站上领奖台的李玉娟、毛嘉思,均是跨项选材来的。

图说:毛嘉思

李玉娟曾是一名武术运动员,能在最后一轮逆袭获得亚军,得益于“转体540度抓板”的超高难度动作。“世界上能完成这一动作的女运动员不超过10人。”赛后,李玉娟坦言,为发出这样的“大招儿”,她准备了将近两年,而这份坚韧和执着来自昔日武术打下的“童子功”。获得铜牌的毛嘉思在成为滑板运动员之前练的是杂技,也因此,憋大招对她而言也驾轻就熟。

图说:李玉娟

“跨界选材,实际上是双向选择,看似他们被选择成为滑板选手,实际上,他们也必须选择滑板才行。”中国滑板队碗池总教练上田·林肯·迪约表示,无论队员在之前的项目上处于什么程度,但只有对滑板足够投入,才是不断进步的关键,“如果你能把两个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许是事半功倍的结果。”

跨界选材一词并不陌生,去年我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运动员中,约有1/5来自跨界跨项选材,他们有的成功夺牌,有的使得某一项目首次有了中国人的面孔。尽管不是所有选手都能崭露头角,但这一新的选材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国体育领域的人才观,是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厉苒苒)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