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坚如磐石》:一个影像主义者的回归与升维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戴钟伟     编辑:江妍     2023-10-01 15:30 | |

这是一部出人意料的电影,不仅仅由于题材的挑战性、话题的尖锐度。直到片尾字幕浮现,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部电影竟然出自张艺谋的手笔。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者,自《红高梁》一鸣惊人以来,张艺谋已经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极为斑斓深刻的印记。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影像叙事方面,北电摄影系出身的“老谋子”也许是中国影坛最好的“翻译者”之一,但自《英雄》的工业化路线获得全球范围的商业反馈以后,乃至 “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公众文化事件中的高光表现,色彩为核心动力的影像叙事俨然成为张氏美学中无往不利的法宝。很长时间以来,作为一个影像主义者的标签就深深烙印在张艺谋的创作美学体系之中,也成为大众审美的一种定式了。

在这部《坚如磐石》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色彩不再是叙事的核心动力,而是克制地退回到环境和气氛渲染的配角地位。暗色基调下绚丽的都市化彩色霓虹反衬着沉闷、黑暗的故事背景,带来另外一种极强的心理冲击感,极具现代感的运镜方式替代了张氏极为擅长的传统古典主义构图。整部电影的影像风格都市、现代、冷峻、粗粝,以现实为基本元素,却构筑了极致浓烈的视觉奇观,接近蒸汽朋克的影调,带来强烈的既现实又魔幻的感官刺激。有些场面和段落会让人油然联想起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等犯罪题材电影——《坚如磐石》的电影配乐,来自韩国的著名作曲家曹永旭,他也确实就是《老男孩》《新世界》等影片的配乐作者。

纵观张艺谋导演多年的艺术生涯,电影《坚如磐石》其实是并不多见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暌违多年的一次回归,在这次难得的回归中,张艺谋导演大胆尝试,首次挑战当代都市犯罪题材,结合罪案、人性等元素,聚焦人性挣扎与公平正义,在创作源头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狼狈为奸等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索。作为一部将背景设置在都市的犯罪题材片,张艺谋导演自己在采访中也承认,这部电影所采用的是他从没有尝试过的风格。而从电影成片来看,这种尝试让人耳目一新。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张艺谋作为一个影像主义者的“回归”和“升维”,更值得回味。

从整个影片的总体剧情构成而言,《坚如磐石》是一个相对古典主义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甚至还有古希腊悲剧的一些经典母题,如“弑父”困境的展现。在影片中,每个人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因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情勾连,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看得见的悲剧结局。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张艺谋对于传统叙事美学的回归。即使经历了坎坷波折,张艺谋还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功力,呈现了一个节奏合理、悬念不断、有戏剧张力的相对完整的故事。从一桩爆炸案件进行切入,抽丝剥茧地展开人和事,通过正邪的斗争,案子侦破,连带解决了反腐扫黑的问题。

影片精确地将故事集中在一个警察的破案历程上,有效地将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大众共情要素,归纳到一个商业类型片的样态中。在被传统话本小说和志怪传奇浸润数百年的中国大众审美之中,一部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其实一直是接受美学的原点。当许多年轻的追赶者还在沉醉于以概念阐述概念,以风格彰显风格时,张艺谋却悄悄地“返璞归真”了——回归叙事本身,回归故事逻辑和戏剧性。这种回归,并不是面对市场压力的被动退缩与主观创造力的倒退,而是一个对电影艺术创作有着丰富经验,又对时代变迁有着极度敏锐感知的艺术家对受众市场更为敏锐的体察和观照,先“获客”,再“留客”,继而“赢客”,这种回归的思维和路径,其实很互联网,很当代。

以商业类型片的样貌呈现故事,张艺谋算得上是国内尝试最早,获得成功也遭遇滑铁卢经验最丰富的导演了,从《英雄》的商业化奇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商业成功、口碑崩坏,到《长城》的商业口碑双失,其间还有《三枪拍案传奇》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小品。从《坚如磐石》之中,我们看到张艺谋对于类型片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在以讲好故事为突破进行新一轮艺术回归时,如何以类型片的样貌呈现好一个故事,张艺谋的审美架构也经历并逐步完成了一次系统的“升维”,这种“升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故事的讲述具备完整性,有某种叙事上的价值,观众能获得心理享受;二是剧本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触及一些更为深刻的命题和某种时代情境下的人性展示;三是故事本身有力量,会给观众的情感带来有力的冲击;四是人物设计要素丰富,且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最怕的就是概念化。人物足够丰富,拍摄出的电影作品才能获得更大公约数的社会共情。在影片《坚如磐石》观影过程中,虽然偶然会跳出情境,考量整体故事脉络的合理性,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是被张国立、于和伟、陈冲、雷佳音等生动的表演所牵引着不由自主地紧张、惊恐、愤慨、同情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动作是充满张力而且能够找到人性动力的。以故事情节推动人物塑造,以人物塑造升华故事主旨,这样的美学追求,让人很自然地想到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晋,在回归与升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第五代导演和第四代导演的翘楚,奇妙地重逢,而且产生了共振,真是一件令人感慨又颇感欣慰的事。(戴钟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