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常在河边走——关于《河边的错误》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桑克     编辑:吴旭颖     2023-10-22 13:44 | |


昨天,根据余华小说改编的电影《河边的错误》上映。从小说到电影,有什么改变?

凡有井水处皆说《河边的错误》。幸运,小说和电影我都看了。小说看过几遍,电影看过一遍,所以我谈论的中心只是小说。

硬把小说和电影放在一起比较,我只能说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它们之间不仅存在内容与类型的差异,也存在本质与取向的差异。当然从极端角度来说,它们就是同一个。

不妨将电影视作导演魏书钧的读书笔记。电影衍生出来的或者想象出来的部分都是魏书钧和编剧康春雷补上去的。至于是否合理,读者自行判断,反正余华本人并没有意见。

即便抛开原著,电影始终都是好电影。我在看的时候尽量摒弃原著的影响。我劝原著党们也都这么做。只有这样才不会头疼。

电影底牌或如海报所说——“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这和小说倒是一致。小说也没有答案,只不过小说中的发疯只是为了给警察马哲打掩护的权宜之计。

没有真相,只有事实。这是小说也有的东西,但在电影里变得异常突出。余华自己也说:“对创作而言,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事实。”余华说到做到。有逻辑的事实和无逻辑的事实,读者都不应该陌生。所谓无逻辑可能只是逻辑藏得太深没被发现。

还有一个小观察,即在形态相似度趋于极端之地,真相往往被遮蔽得异常严实。电影里的大波浪不仅为女工们所有,也为马哲妻子所有,但是心细若发的马哲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在这种极度相似的村镇环境之中,真正的个性往往呈现为癫狂或者怪异,比如疯子,比如许亮,比如相互抒情的女会计和王宏——以诗表达是近年严肃电影的一种追求,正如魏书钧没有忘了把刑警大队的办公地点放在一个荒废的电影院里,以此彰显他对电影的特殊感情。

读者的初始目的可能就是一个警察的目的,试图在纷纷嚷嚷的表象之中找出真相的完整拼图,而聪明的比利时人波洛仅仅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微妙勾连就能描绘出一个集体谋杀案。马哲办不到。而且仅凭推理这一点达到目的余华本人也不同意。

文学的重点不是故事。余华写事实写表象的本事让人心生敬佩,而且看着看着就会发现案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陆陆续续出现的市井人物,而且一个比一个怪。

第一个受害者是幺四婆婆。这个名字当然不是特意要与要死婆婆谐音。她与疯子的关系非常诡异,仿佛母子(社会层面)又仿佛夫妻(家庭层面),而且是丈夫家暴妻子的类型。同时这也为疯子的暴力属性提供了一条鲜明的证据。

其他人物更怪,比如王宏,比如许亮。但是让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人物的怪,而是他们异常突出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我甚至认为余华这部中篇小说的文学贡献就在于此。

《河边的错误》开头写孩子的文学性还不是很明显,但是端倪已经显露出来。比如孩子告诉父亲他发现了河边的人头,结果父亲却给了他一个耳光。他告诉母亲,母亲让他别乱说。这时候,“孩子不由悲伤起来。”这种小地方才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再看看余华的《现实一种》,再看看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读者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是文学。

孩子之后告诉“比他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让他领他们去看。“他认真地点点头,因为他的话被别人相信了,所以他显得很激动。”由此读者看到一个渴望被信任的孩子,一个渴望被重视的孩子。当然他之后也有一点儿讨厌,跟聪明的小谢尔顿一样。

余华笔下的人都像活的,都像呼哧呼哧在你耳朵边喘气的。王宏讨厌马哲他们这些警察,他的理由是“你们谁都怀疑”。王宏从不觉得自己片面,从不觉得自己有局限性,反而有一种真理在手别人无知的小悲哀。许亮则是余华在《河边的错误》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邻居说他很孤僻,单位的同事却说他很开朗。有关他的介绍,让马哲觉得是在说两个毫不相关的人。”邻居说的是事实,同事说的也是事实,但在马哲看来两种事实不兼容。这正是马哲的认知局限。人是有多面性的。就这么简单。

许亮的语言方式与思维方式听起来超级怪——

“你刚才说是熟人,可又记不起是谁了。”马哲微微一笑。

“这是很正常的。”他说,“比如你写字时往往会写不出一个你最熟悉的字。”说完他颇有些得意地望着马哲。

这么看,许亮才是一个正常的哲学家。马哲想从他这里找到真相几乎不可能。类似的经典段落应该包括丢失发卡的语无伦次女孩与马哲的对话,其精彩程度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比如第二个受害人的新婚妻子,她与马哲素不相识,但却执着地认为马哲应该参加他们的婚礼,应该知道他们的各种事情。此外,还有一个人的语言方式值得注意,那就是发现许亮自杀的朋友。他对许亮的描述具有一种异常荒诞的朴素感。

马哲用手一指,请他重新在椅子上坐下,随后问:“你认识许亮多久了?”

“不知道。”他恼火地说。

“这可能吗?”

“这不可能。”他说,“但问题是这很麻烦,因为要回忆,而回忆实在太麻烦。”

图省事可以认为小说人物全是正常的疯子。电影里的许亮气息比较接近原著,但是又不同。小说里的许亮与案件并无关系,他如此言说又似乎让人误以为他与案件有关——

他朝马哲狡猾地笑笑。“我知道你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我的怀疑。我觉得你们真正怀疑的不是疯子,而是我。你们那么做无非是想让我放松警惕。”他脸上又出现了得意的神色,仿佛看破了马哲的心事。

应该重点研究许亮,但我就此打住。余华说:“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知道什么就写什么。真相扑朔迷离,那么扑朔迷离就是真相。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推理只能放在推理之中,推理永远不是事实,事实似乎只有肉眼看见的这一部分。(桑克)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