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重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 科学家要挺身而出 | 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 易蓉 郜阳     作者:马丹 易蓉 郜阳     编辑:杨玉红     2023-11-08 11:11 | |

图说:莫比乌斯论坛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危险趋势:“科学认知”和“公众认知”正在日渐背离。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次集体探讨这个问题的契机。11月8日上午,围绕“重塑科学教育,推动未来变革”展开的莫比乌斯论坛充满思辨和论辩的星光,包括16位诺奖获得者在内的60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也在积极反思:如今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方式,是否依然能够将真正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共同危机。

  “相信科学”原本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共识,然而,信息爆炸时代所暴露的全新问题是:未经甄别和严谨求证的虚假信息,披着科学的外衣充斥在生活之中。它们会导致人们逐渐丧失理性辨别的能力,并与科学断裂、脱节。这也正是科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的原因: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求真精神,都有赖于此。而现在迫切需要重塑的对象,也包括科学教育本身。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重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科学家要挺身而出。科学教育,除了要做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关键是要消除人们对新技术的“质疑”,与此同时,千万不要惧怕“被怀疑”。许多新兴的科学,本身也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怀疑精神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部分。

  此外,数字时代,善用新媒体来做科学教育或许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迪尔克·格尔利希(2022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

  科学教育,保持科学的好奇心很重要,向公众和决策制定者解释科学也很有帮助。当一个新的技术诞生,出现质疑之声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往往和公众缺乏科学素养和政治决策“缺位”有关。如何教育科学、说服决策者,这对科学界来说是一项挑战,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尤其是当面对基因编辑、气候变化、疫苗促进健康等议题时,科学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向公众和决策者作出解释,让他们了解这样的新技术到底会产生哪些深层次的影响。

  ■本·费林加(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首先,要教会孩子思辨的能力。其次,搭建起青年平台,推动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让年轻人有机会到其他社区、其他文化地区开展学习和交流。无论是地域还是学科,科学教育都不该是孤立主题的教育,而应该互联互通,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的不同维度。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并把好奇心不断传承下去。

  ■安德烈·盖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信息爆炸把社会分成了很多层面。以往我们看到主流媒体专家发布的意见,而现在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给予公众更多信息,每个人却因此而生活在各自的信息泡沫中。如何打破信息泡沫是重要命题。

  ■约翰·哈迪(2016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

  K12的科学课程并不多,所以孩子们对科学的理解甚少。应该将科学课程融入现有的学科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配备设施。我也想鼓励我们的学生成为年幼孩子们的老师,帮助他们分清主观意见和客观事实,并且了解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

  ■布鲁斯·阿尔伯茨(2016年拉斯克奖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

  在旧金山幼儿园,有人曾开展相关实验,让5岁的孩子们用科学方法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种子,什么是像种子的土壤或灰尘。在讨论后,让他们观察自己所认为“种子”的成长。12岁的孩子,则可以解决更高级的科学问题了。如果孩子们在十多年的受教育期间,能接触成百上千的科学问题,学会思考,对他们的家庭、工作和社会都大有裨益。

  ■拉吉·雷迪(1994年图灵奖得主)

  教会学生探索科学的方法比传授科学的事实更重要。学生自己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并了解科学事实,但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技能,形成自己的探索技能,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

  ■安德鲁·施特罗明格(2017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

  我在博士生阶段开展的科学研究不被科学界看好,甚至有老师告诉我,如果你做这方面的研究,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好在我在这一领域实现了突破。我想说的是,在研究起步的时候,大众不一定理解你,像今年诺贝尔奖授予的mRNA领域,早期并没能看出它的潜力。所以自己需要自省和思考,也要有独立思考的环境。

  ■唐·克利夫兰(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

  在美国,公众并不完全理解基础科学。我们必须一次次向公众强调,不是我们相信的东西就叫作科学,而是所有的证据都证明它是,那才是科学。

  ■罗伯特·威廉姆斯(美国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名誉主任)

  我是从事天文研究的,这和人们关心的医学等科学领域没什么关系,很多人觉得不了解天文学没什么关系。但我想说,天文是所有领域里最有必要让公众了解的。对年轻人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要,要通过媒体、线上传播引起年轻人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能做到这一点。

  ■琳妮·马奎特(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

  女生也能成为生物学家!男性是科学界的主导者,女性学生在研究生层面拿到学位的人数少于男性,希望我们能够“修补漏水的管道”。另外,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教育家长的好机会。孩子受教育的同时,也向家长展示实验是什么样的,科学是什么样的。

  ■兰迪·谢克曼(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的高中物理学老师也是橄榄球教练,但由于政府资助,他也获得学习机会,而作为学生,我们能够参与科学竞赛并提出很好的畅想。回顾成长,很多科学家也是科学教育的受益者,所以更应该主动回馈,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好的科学教育。科学家不仅要教博士和博士后,还应该给本科生上课,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教会他们科学实验的过程,带领他们领略伟大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

  ■王贻芳(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

  中国有长达2000年的悠久教育历史,我们很小就开始学习知识、学习工具;我们也有悠久的考试的历史。不过,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不能简单地质疑别人。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在将真理和想法分离,在将事实与意见分离这块有提升空间。我们也曾存在过反科学的理念,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反对转基因工程和产品;还有总是寻求科学和应用之间的平衡,总会问做这项研究“有没有用”。知易行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洛朗·拉福格(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

  我们应拓展科学教育的外延。西方教育传统而专门化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数学和物理都很精通的科学家,而数学与物理、与计算机都会有一些重要关联,也许应该拓展新的教育模式了。另外,除了“技术”,语言、文学和艺术教育也很重要,这事关思维的能力和模式。

  ■丁玉龙(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在新兴学科,科学并不总是正确的,所以,怀疑主义很重要,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有怀疑精神。同时,终身学习和教育非常重要。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易蓉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