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特稿|镜头实录“新乡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姜燕     作者:姜燕     编辑:赵菊玲     2023-11-13 17:34 | |

浙江龙游县溪口镇废弃十几年的黄泥圩水电站,在纪实摄影师傅拥军的手中变成了“泥美术馆”。他有心将这里变成记录中国乡村的大本营,打造不同以往的新乡土志。在美术馆第一本杂志《随喜》的封面上,他写道:“我会在此进行一个长久的在地艺术项目,要多久就多久,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

图说:泥美术馆

不是一个人

傅拥军是摄影圈内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两次获得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获奖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广为人知,另一组是拍摄在校留守儿童的作品《我好想爸爸妈妈》。多年来,他密切关注着中国乡村的变化,长时间驻村拍摄或跟踪拍摄是他记录乡村的方式。

他计划拍摄100个中国乡村,现在已经完成20多个。中国的乡村数不胜数,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同行者很多。他发起《乡集》计划,鼓励更多摄影师加入。他在自己设计印制的《乡集》手册中,毫无保留地写下了他从2018年开始对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梅林村的拍摄采访计划、田野影像调查工具箱和乡村影像调查36条等乡村拍摄工作指南。乡村调查指南的记录条目包括“村口”“村里年代最久的建筑”“村里最新的房子”“村干部肖像”“村里生活条件好和差的环境、肖像”“村里的学校,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合影”“村里的婚葬嫁娶、新生儿满月、周岁、老人做寿、节日走亲”“村民最喜欢网购的10件商品”“村里的孤寡老人”等。

手册中有很多空白内页,他希望留给拿到这本手册的记录者,让他们更加完整地记录下乡村生活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让后世的人看到这些照片和影像时,尽可能完整地了解一个时代的村庄生活方式。

泥美术馆开馆之际,他又发起《我的一张乡村照片》征集,发现更多普通拍摄者在以他们的视角记录乡村,很短的时间收到1000多名投稿者发来的乡村影像。他和伙伴们从中挑选了那些更具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影像,作为一个单元,展示在美术馆的一面墙上。

乡村记录者

“泥美术馆”,是他为黄泥圩水电站改造而成的美术馆取的名字。“泥”字既留下了这座乡村功勋水电站的印记,又代表了他对村庄、生命和未来的思考。泥是生命扎根的地方,是中国乡村和乡土文化安身立命之本。他希望通过美术馆探索乡村影像的更多可能性,用艺术行动回应当下“艺术乡建”浪潮。

他的目标是将这里变成中国乡村影像汇聚的大本营,美术馆的墙上,已经贴有“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的题名。他希望这里不光是乡村题材作品的展示中心,也是各种乡村记录影像表达的输出地,是全国各地有志于乡村记录的摄影师、艺术家、新闻记者或任何一个有艺术表达愿望想要达成者的目的地和精神故乡,在这里可创作、可交流、可对话。

泥美术馆成立不到1个月,他又有了新创意,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轮到你了”上发布轮值馆长的英雄帖,招募“对乡村有兴趣且有创作热情,能与村民友好相处的创作者、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及研究生;也欢迎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植物学、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报名”。

很快,美术馆迎来第一名轮值馆长,农民工出身、又以拍摄农民工著称的摄影师占有兵。占有兵在馆里住了7天,在美术馆的半空悬挂着他工作过的广东东莞一座鞋厂2400名务工人员的肖像。这座鞋厂1993年开办,2018年关闭,搬到越南,员工们的工作证被遗留下来,他翻拍后带到泥美术馆,用鞋厂里留存的线,一根根将照片悬挂在美术馆的空中,形成一个瀑布流,取名《重聚》。这些曾经在一起工作的打工人在展览现场重聚。微风透过美术馆的窗,拂起的照片碰撞在一起。

占有兵在展品介绍的末尾写道:“这批肖像,是打工人在工业区工作的时代存证,也是‘中国制造’背后打工人的纪念碑。”不是乡村,亦是乡村,傅拥军和他的团队坚定地用泛边界的态度,欢迎更多同行者。

图说:馆内馆外

励志的人生

泥美术馆入口处的第一展厅,傅拥军展出了他收藏的解海龙、阮义忠、黑明、陆元敏、焦波、胡武功、王景春、陈杰、付羽、占有兵、王兵、程新皓等十余名著名摄影师拍摄的乡村题材代表作。它们是三四十年来中国乡村生活的纪念碑,有的甚至是里程碑。

他将第一幅的位置留给了解海龙,这名中国青年报记者当年拍摄的“大眼睛”开启了为中国乡村儿童助学的“希望工程”。这双“大眼睛”对傅拥军的人生也有里程碑意义。当他还是龙游县文化局一名司机时,接到任务去杭州萧山机场接拍摄了“大眼睛”苏明娟的纪实摄影师解海龙。和他交流后,已对摄影产生兴趣的傅拥军更渴望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这不是他对职业生涯的选择,而是发自内心想改变乡村生活面貌,帮助一个弱势群体的真诚愿望。

“最好像他一样做这样的事情”,傅拥军想。

后来傅拥军做了很多这样的事。展厅展出的一幅他的作品“小弟”,是他在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高岭小学一间教室看到的情景,学龄前的小弟蹲在姐姐的课桌下,瞪大了眼睛在听讲。他了解到的故事是,家里无人照料弟弟,姐姐只能将他带到学校,姐姐上课时,弟弟就在校门口玩。校门外就是车来车往的马路,姐姐的老师担心弟弟的安全,让他跟在姐姐身边。这幅照片在随后的摄影展中引发关注,有人花5000元买下这幅照片用于资助贫困儿童。

疫情期间,傅拥军在广西梅林村拍摄的一幅照片登上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照片中,两个女孩在山路边专注地抱着手机上网课,因为家中网络信号不好。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当地通信部门加班加点帮村里通了网络,让孩子们能够安心在家上课。

傅拥军和他们一样,体验过底层人生。他的经历看起来非常励志,中学毕业读了汽车学校,然后分配到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当了一名货车司机,后来又当过交警,进过县文化局。但一直在追寻自己想做的职业和想要的生活,为了进报社当记者,花10年时间自考大专文凭,终于在全部考完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时,用一叠复印的成绩单报考了杭州的《都市快报》,并被总编辑慧眼识中,纳入囊中,从此走上专业摄影道路。前几年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又多次邀请,给了他另一种发展空间。

在地的记忆

水电站还保持着原貌,包括“黄泥圩水电站”6个经过岁月冲洗的大字,如果不是楼顶加上了与整体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协调的“泥美术馆”,和周边增设的一些装置艺术,很难发现这里的变化。

他在美术馆也为水电站做了专题的记录和展示。这座建于1969年的水电站是人类抗击命运的一部缩影,黄泥圩村村民为水电站的建设做出了十二分的努力,男的挖坑作山,女的背泥抽水,日夜不息,甚至有4名民工付出了生命。傅拥军对部分参与水电站建设的老人做了口述实录,保留了3台机组和老站长办公室的原貌。站长的儿子开馆后前来探访,来到父亲办公室时,儿时记忆顿时涌上心头。

他从小玩耍的灵山江是溪口的母亲河,傅拥军曾无数次从源头出发,走过这条江,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流水、石头、植物与乡村,留下了许多意境深远的作品。开馆展览取名“鱼多肉足”,来自他沿江拍摄时,一户农家的碗柜上看到的4个字,这个所有普通人最为质朴的心愿打动了他。

傅拥军有一双发现细节和美的眼睛,一颗坚定而美好的心灵,敏锐并深刻的感知力和似乎永不枯竭的创造力。走在美术馆边的小径上,他随时能够发现山间的小景,并立刻想象它经过艺术呈现的样子。他在美术馆前的江边坡地上摆放了两条从西湖边借来的长椅,准备在中间种上一棵桃树,让人们在灵山江也能看到西湖边的一棵树。

他还在尝试做灵山江的植物志,植物同样是乡村的一分子。美术馆的一面墙上是他在一户村民家里拍摄的草药,那家里种了几百种,大多有药用价值。

动物当然也是,美术馆旁小路边的竹林里,摆设了几张巨幅照片,是当地摄影师拍摄到的知了幼虫的照片。美术馆前桥下的卵石滩上,也时常有一只小白鹭来玩耍,傅拥军和馆里的小伙伴们进进出出,都会习惯性地往河滩上张望两眼。

图说:艺术中心2号展厅

乡村年轻态

年轻人的加入,是乡村活力的希望。傅拥军的美术馆采取双馆长制,两名年轻的馆长袁诗然和陈浩是傅拥军合作多年的年轻艺术家。袁诗然本科毕业于四川美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传媒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专业。这次她的作品灯光装置《生命之轮》陈设在美术馆江边的竹林中。傅拥军准备在对岸布置两把椅子,让人可以隔岸观赏。袁诗然是重庆女孩,因为喜欢傅拥军的摄影而关注他,她参加过傅拥军组织的钱塘江影像考察,一年中在钱塘江流域顺流而下、逆流而上,走了很多路,做了很多调查。今年年初她在佛罗伦萨旅行的时候收到傅拥军的消息,请她设计泥美术馆的视觉,后就来到了美术馆,与陈浩每人在这里工作半年,做轮值馆长。

陈浩是傅拥军在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虽然在校时从未听过傅老师的课,但有共同理想的人总会走在一起。灵山江畔有不亚于桂林遇龙河的骑行道,他想把美术馆的书店变成骑友们的驿站。

傅拥军的研究生舒思维最近接天连夜地剪辑丽水国际摄影节要放映的纪录片《青春版七条小巷》,这也是傅拥军带着学生从2017年至今在丽水老街的七条小巷做田野调查的成果。7年来,他们在小巷办过摄影展,出过小巷画报,出过《小巷诗集》,建过小巷美术馆。11月6日,这部纪录片在丽水最热闹繁华的商业区丽水银泰城博纳院线影城首映。

傅拥军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发起过多个工作坊计划。如在广西梅林村的“梅林村游”公益活动,计划招募10名摄影师前往梅林体验,自己作为向导,开展以“乡村影像创作”为主题的工作坊教学,让更多人走进梅林村帮助乡村振兴。还有袁诗然、陈浩等人都参加过的甘肃庄浪“洋芋故事”在地艺术工作坊等。

傅拥军和年轻人已经在美术馆的书店里办线上直播,每一场线下都有二三十个人参加,这对相对偏僻的乡村来说已十分难得。线上人数可观,第一场观众多达1万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两三千。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罗易扉说,泥美术馆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新意的策展形式,即把展馆放在生活中,包括轮值馆长等做法,通过不断的轮值使展馆进入“活”态。

记录微观史

罗易扉说,泥美术馆的展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的生活,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傅拥军所做的各种乡村记录是中国微观史非常重要的补充,即不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历史,而是关注底层不太被关注的、非中心舞台的个人和乡村历史。从横向看,泥美术馆利用乡村废弃的水电站作乡村微观史的展示,与以往将城市工业遗产改造成艺术文化街区,成为中产的怀旧之所,也有所不同。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学术界一直在讨论艺术与乡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它不应该是介入乡村,那会干扰村庄原来的生态体系,而是要与村庄融合,与村民融合,去倾听、帮助农村和农民。

近年来,一批摄影家、艺术家进驻乡村,用艺术的、创造性的思维表达自己对乡土、民俗和自然的热爱,重新界定乡村的内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指出,乡村不仅仅是一块土地、一个物理空间,还是承载乡土精神与文化根脉之所。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成功标志,是村民参与、乡村资源活化和可持续发展。

傅拥军曾说,用时间的厚度沉淀乡村影像的密度。对于泥美术馆的未来,他也和年轻人说,要自己先能留下来,十年、二十年,一直坚持做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在某一条河边、某一座山上或某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感的建筑,一定要放慢脚步,步入其中,在那里也许会看到这一代人眼中的乡土中国。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