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奚美娟、余隆、张军、季萍萍、陈廖宇共论“艺术赋能人文之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23-11-20 10:26 | |

昨天,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落幕。一个月来,艺术节举办近千场各类活动,惠及600多万人次,为上海这座人文之城提供了文化的活力、精神的滋养和创新的动能,也让城市与节庆相互赋能,艺术家与观众“双向奔赴”。昨天上午,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系列活动——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奚美娟、余隆、张军、季萍萍、陈廖宇等五位嘉宾应邀纵谈“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

影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以《我眼中的上海文化气质》为题发表演讲,她回忆起自己刚刚从业时前辈“并不经意”的一次教诲,严谨、敬业、务实的职业精神令她铭记至今。奚美娟也将其归于上海的文化气质一部分:“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这个城市千千万万的从业者身上;而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原动力,最终也要从生活中来。”她说,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创作,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留下时代的印痕,留下城市文化的精神气韵。”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以《让“中国声音”在世界回响》为题,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古典音乐事业纵深发展的几个重要瞬间。他说:“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的责任。”

讲坛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回忆起近30年前自己进大学校园推广昆曲时的艰难。“如今,传统艺术已在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之下焕发了蓬勃生机。”张军说,“我们不需要打扫出一片空地、建一所房子,让昆曲精致稳当地摆在玻璃柜当中,而是要将它种进文化的土壤里,让它生根发芽。”

从《白毛女》到《梁祝》,从《花样年华》到《永和九年》,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季萍萍以《用创造的足尖舞出上海的精彩》为题,介绍了上海文艺工作者用芭蕾舞剧这一西方艺术载体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次探索:“我们希望能创作出更多符合创新之城、人文之城所需要的文艺作品,为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贡献出绵薄之力。”

《中国奇谭》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则娓娓道来,分享了他的创作秘籍——“天下故事,唯真不破”。他说,“真”是建立作品和作者之间的最有效的桥梁,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不要迷失在炫技和浮夸中,要在创新中真正归‘真’,最终所有的指导思想还是回归平常心”。(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