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王一亭:梓园主人画格人品同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孝方     编辑:钱卫     2023-12-01 12:43 | |


王一亭的斋号有许多,如“梅花馆”“海云楼”都曾用过,其中以“梓园”最为常用也最为知名。

王一亭

我的曾祖父王一亭,原名王震,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1867年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外祖母家,是王家长子。王一亭在商业上很有天赋,才干出众,并且为人也踏实笃诚,吃得起他人吃不了的苦,三十岁后,即成上海商界的大人物。王一亭在实业上获得成功后,并没有像他人那样耽于享乐,将钱财耗费在声色犬马的追逐上,他心地慈悲,乐善好施,见不得他人受苦受难。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天灾加以人祸,百姓备受煎熬,王一亭总是挺身而出,救济灾民,吴昌硕称赞他“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劳瘁,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

在政治上,王一亭思想进步开明,参与了近代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用雄厚的财力支持革命活动,为推翻腐朽黑暗的旧统治立下功劳。王一亭救苦救难、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还超越国界,1923年日本关东遭遇大地震,他代表上海绅商捐募救济物品,租船运至日本,发放给受灾民众,并铸“幽冥钟”一口,赠给东京都,后来东京都民还为“幽冥钟”建造钟楼,并设立“震灾纪念堂”,至今保留,成为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时,王一亭坚守民族气节,坚决拒绝侵略者的拉拢与利诱,国家遭遇灾难,令他心情抑郁,次年即不幸病逝。

身为艺术家,王一亭一生作画无数。他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因此,存世作品中以佛像为主题的绘画颇多,这既是他弘扬佛法,以画载道的表现,也是以画赈灾慈善活动的结果。王一亭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是慧眼识人,他对一代宗师吴昌硕的赏识与帮助,早已是艺坛流传的一段佳话,毋庸多言。在吴昌硕故去之后,他还一直关心照顾吴家后人,帮助他们成才、成事。同时,在各类雅集、展览、赈灾义卖中,他们大量合作,在当时以及后世,“王画吴跋”,俨然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标配,风靡一时,远播海外。二人携手结盟,共享“海上双璧”的美誉,形成了以金石味、书卷气并重的画风,主盟海上画坛,影响至今不衰。在权力、地位与财富随着时间流逝都烟消云散后,留下的艺术以及艺术背后的精神品格,才是更为永久的存在。

王一亭以“白龙山人”为号,意在书画只是一种自娱兼娱人的方式,不过是白弄弄而已。他的斋号有许多,如“梅花馆”“海云楼”都曾用过,其中以“梓园”最为常用也最为知名。“梓园”原是清康熙年间进士周金然构筑的“宜园”。内有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宜亭等厅堂楼阁。历经数百年,几经易主,最终归于王一亭,用于娱亲养老,因园内有一株古老的梓树,遂改名“梓园”。

梓园近景

吴昌硕为他刊刻了一方朱文“梓园”印,王一亭的许多画作中都可见到钤盖。

梓园章

在“梓园”里,王一亭接待了诸多社会名流。1922年,爱因斯坦访日途经上海,也曾做客“梓园”,游览诸胜,并欣赏了王一亭珍藏的金石书画。宴会设在园内的“立德堂”,还特地摄影留念。“梓园”之行,给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留下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印象。

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梓园接待爱因斯坦等国际友人

可惜,“梓园”最终毁于日本侵略者燃起的战火。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王一亭拒绝接受日方建议在“梓园”插上太阳旗以求庇护,“八一三”日军侵沪时,园林被毁,仅存少量局部建筑,这不能不让人愤慨叹息,而“梓园”主人王一亭的民族气节,更让人动容。

(口述:王孝方 文字整理:卢康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